如何逐渐停用抗精神病药物:从案例研究和神经生物学原理中汲取的实践经验
如何逐渐停用抗精神病药物:从案例研究和神经生物学原理中汲取的实践经验
最近,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病学中的去处方,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认识到并非所有精神障碍患者都需要终生服药。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性和理论性的论文,并对案例进行了研究,以便为这一话题提供指导。
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方式
众所周知,苯二氮卓类药物等精神类药物的逐步减量比快速减量效果更好,这一原则也逐渐被其他精神类药物所接受。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长期抗精神病药物的停药方式可能会对复发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快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引发戒断效应,其中可能包括精神病症状本身,也可能由于出现其他戒断效应(如失眠、焦虑或躁动)而导致真正的复发(通常称为戒断相关性复发)。据观察,没有潜在精神障碍的人在因精神健康状况以外的原因(如恶心或哺乳障碍)而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或相关多巴胺拮抗剂后,突然停药会出现精神症状。在精神病患者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试验中,突然停药或快速停药后不久复发的情况较为集中,而在精神病的自然病史中,复发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这与停药对症状发生或复发的影响是一致的。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减量速度较慢与总复发率较低有关(表1),这证明了缓慢减量的作用。这与一项较早的荟萃分析结果一致:剂量逐渐减少比剂量快速减少的复发率更低。一项更新的荟萃分析发现,复发风险与减量期之间存在反梯度:突然停药2.42 相对风险 (RR);1-10周内减量2.28 RR;10周以上减量1.02 RR。然而,涉及相对渐进减量的研究仍然显示,与维持治疗相比,在短期和中期内,复发率有所上升,这可能表明,在减量期间或减量之后,有些人会经历真正的病情复发。
案例研究
病例研究1
X先生,29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以幻听、幻视和偏执性妄想为特征,8年前首次发作。在服用奥氮平15mg和阿立哌唑15mg期间,他出现了残留的幻听和幻视。自第一次发病以来,一直没有工作或接受教育。他担心药物会让他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用药量逐渐减少到5mg奥氮平和5mg阿立哌唑,但精神状态没有任何变化。
将奥氮平从5mg减至2.5mg后,患者的幻听增多,并出现了令人痛苦的幻视。他重新开始服用5mg的奥氮平,这些症状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得到缓解。
三个月后,他将奥氮平减量至3.75mg,但精神状态没有明显变化。3个月后,他又将奥氮平从3.75mg减至2.5mg--症状轻微加重,又开始服用5mg,持续了3天,然后又恢复到2.5mg,情况一直很稳定。
病例研究2
Y女士,65岁,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利培酮,剂量为每两周一次,每次25mg。她不喜欢药物产生的镇静和情感迟钝,并担心药物会增加体重。她在18个月内缓慢减量至0.5 mg利培酮。在此期间,她的精神状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之后,她停止服用0.5 m利培酮。减量几个月后,行为变得更加混乱(她开始扔掉自己的物品),并产生了妄想,认为街上的汽车在监视她。家庭治疗小组(HTT)介入后,将利培酮增至1mg。家人对她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感到担忧,家庭治疗小组建议将她的利培酮剂量增加到2mg,或重新开始每两周25 mg的治疗。
患者反对增加剂量或重新开始药物。家人既希望尊重她减少用药或不用药的愿望,又希望看到她康复。由于她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她会扔掉衣服,对停在路边的汽车生气,但仍能吃能睡,并与几位家人住在家里),她继续服用1mg利培酮。
在接下来的6周里,她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由于患者将与家人一起出国旅行,因此HTT决定在家人同意的情况下给她服用利培酮。然而,患者拒绝服药,并继续每天服用1mg利培酮,与家人一起出国旅行。旅行归来后(约4个月后),她的精神状态已恢复到基线,对汽车的妄想症有所缓解,也不再乱扔物品。治疗小组、患者家属和患者一致认为她应该继续服用1mg利培酮,患者也对不良反应的减少表示满意。
缓慢减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抗精神病药物的减量与症状的暂时出现或加重(即与戒断效应一致)有关,而缓慢减量可以减少这种影响,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以参考潜在的神经生物学。
抗精神病治疗的体内平衡适应
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治疗会使患者对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从而根据体内平衡过程(图1),将药物对大脑的影响降至最低。比如,抗精神病药物的D2阻断作用最公认的适应是,增加D2敏感性。具有强烈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如氯氮平)很可能会产生胆碱能受体的上调。抗精神病药物的其他靶点也会产生类似的平衡反应,在存在拮抗剂效应的情况下,靶点受体上调,而在激动剂效应的情况下,靶点受体下调。
有经验证据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会增加D2受体的敏感性。在啮齿类动物中,9个月的氟哌啶醇治疗会导致D2受体增加2到3倍,在停用氟哌啶醇后至少2个月内,D2受体一直处于升高状态,这段时间相当于人类的一年多。在临床受试者中,曾接触过抗精神病药物的人的D2/D3多巴胺能敏感性增加,而未接触过药物的患者则没有增加。一项研究将这种增加进行了量化,这一增加为30%。
图 1 抗精神病药物减量如何影响平衡的概念模型
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破坏平衡
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治疗会在一个新的稳态“设定点 ”上产生平衡(图 1)。当药物剂量减少时,会导致可用的神经递质水平与受体敏感性之间的 “不匹配”。以多巴胺为例:当长期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减少时,突触多巴胺的水平会上升。该系统中的D2受体已适应较低水平的多巴胺(经过长期阻断后),因此这种上升将表现为多巴胺的相对过量。多巴胺过量的后果可能等同于患者接触多巴胺激动剂(如苯丙胺),并产生类似的影响:激动、失眠和潜在的精神症状。
根据平衡原理,D2敏感性将重新适应突触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也就是说,多巴胺能受体的敏感性将降低。目前对这一重新适应过程所需的时间还不甚了解。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9个月(相当于人类的数年)后的动物研究来看,多巴胺能受体的敏感性可能需要一年多(相当于人类的时间)才能降低。当受体重新适应更高水平的多巴胺时,过量多巴胺的影响,包括精神病症状,就会消失。
如果减少对系统的干扰--即以更大的间隔(减量)进行更小的减量,让系统在下一次减量之前重新适应多巴胺水平的升高,戒断效应或其下游后果(包括精神病症状或复发)的可能性(和程度)预计会降低(图1b 和 1c)。
结论
减缓抗精神病药物的减量速度,可以为患者提供时间来消除对药物存在的适应,从而减少减量对体内平衡的破坏,并有可能降低复发风险。
如果患者在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时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不应因此自动得出结论,认为他们需要长期服用更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而可能只是需要更循序渐进地减少剂量--即减少的剂量更小和/或间隔的时间更长。
在减量过程中,如果精神病症状加重,临床医生有两种选择(最好是在减量前或减量过程中与患者签订协议,共同做出决定):如果症状没有造成过多的干扰,风险也不令人担忧,可以给患者更多的时间来缓解症状(在此期间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另外,小幅增加剂量也是明智之举,这样可以更快地恢复稳定,之后再以更慢的速度减少剂量。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较低剂量或少量增加剂量后,由于大脑需要时间重新适应药物作用水平的降低,病情稳定可能需要几个月(而不是几天或几周)的时间(见病例2)。
因此,谨慎的做法可能是在开始减量时就谨慎地逐步减量,以免产生令人不快的干扰,从而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感到焦虑。这种减量方法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调整减量速度,减量速度可能需要缓慢到每月减少最近剂量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