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的形成有3个必要条件,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
三角洲的形成有3个必要条件,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涉及复杂的自然力量。本文将为您揭示三角洲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以及其独特的地质结构。
流人海洋的河流除了输出水之外,还有碎屑和其他化学物质随径流下泄。河流搬运的 碎屑物质,其粒度较粗部分沿河床滚动和跳跃下移,少数被揣流带人水体中呈悬移状态。颗 粒较细的泥沙在湍流的作用下,可呈悬移状态随水流到达河口。在河口区,因坡度平缓,水 流受到顶托,水流分散,流速和动能降低,便将携带的泥沙迅速在河口地区沉积下来。
另外, 黏土级的细颗粒泥沙和胶体物质随河水流人河口,与海水混合后其性质发生变化。可以改 变黏土的某些化学成分,同时颗粒表面所带的电荷也发生变化,它们互相吸引而产生絮凝, 絮凝使颗粒加大而引起沉淀。正是由于河口区的快速沉积作用,在河口附近便会形成扇形 堆积体,开始时是浅滩,然后逐渐形成三角洲,最后形成低平的陆地。
由于径流和泥沙在河口的扩散,所形成的浅滩往往呈“ ▲”形,早在公元前450年,古希 腊学者就将尼罗河口发育的这种海岸堆积体称之为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河流一要携带足够量的泥沙;二要河口位于浅水区域,坡 度平缓,便于泥沙的沉积;三要海洋动力作用较弱,仅能对其进行改造而不能把沉积在河口 的泥沙全部搬运走。
现代河口是在冰河后期海侵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般不会超过7 ka~ 8 ka的历史,所以 现代三角洲都是非常年轻的地质体,是高水位体系域的主要沉积体系。在末次冰期极盛期 -距今18 ka年之前,海平面下降了 130 m左右,河流因基准面降低在原沿海平原和现代的
陆架处(低海面时为陆地)形成深切河谷。并将侵蚀下的泥沙堆积在陆架外缘的盆地内,形 成低水位体系域的水下扇或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海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陆源碎屑物质为主形成的近岸堆积体。它由陆 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组成。三角洲的结构有清晰的层次。三角洲顶 部的薄冲积层称为顶积层;其下为向海倾斜的厚层沉积物,称为前积层 ; 底部为受水盆地底的薄层细颗粒沉积物向外伸展的底积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