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贝多芬最感人音乐精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贝多芬最感人音乐精选
贝多芬的音乐,如同一位勇猛的战士在战斗间隙享受片刻的温柔。他的慢板作品,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温柔一面,更是一种鼓励,让强者在广阔天地中重新焕发战斗激情。
最勇猛的人才是最温柔的。大家可能想不到,慢板写的最好的,不是肖邦,不是舒伯特,不是柴可夫斯基,而是贝多芬这位战士。谁能抗拒一只狮子的温柔呢。贝多芬战斗般的快板之后的慢板,或者是重要级作品之后的小曲,带着一种春风拂面般的幸福感,好像英雄经历了艰苦战斗的休憩时分,享受胜利的果实,这样甘甜,如沐春风,却仍是充满英雄的力量,令人沉醉。这样的温柔也是最难得的,它是一种鼓励,让一位强者在广阔天地里重新焕发战斗的激情。
最难忘的场景,发生在电影《复制贝多芬》里面。茱莉亚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但茱莉亚说她想嫁的人是贝多芬。整个维也纳都在传言贝多芬已经耳聋,茱莉亚的父亲就想鉴定一下传言的真假,他把贝多芬请到府上测试新钢琴,在这里,我们听到贝多芬弹出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已经耳聋,低头把耳朵贴在琴键上聆听,月光曲才有了那样深不可测的温柔与绝美。在门外的窥视孔中,茱莉亚也被音乐深深打动了,悄悄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头,说父亲会答应他的求婚。此时贝多芬暴怒了。对骄傲的贝多芬来说,父亲的试探就是一种侮辱,他愤然离去。茱莉亚后来嫁给了那个三流的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
《月光曲》的第一乐章,就是慢板。含蓄的钢琴织体与简洁的曲调,主旋律仅交给小拇指。貌似简单,其实给演奏家留下很多表现的空间,包含温柔、忧伤、冥想、感怀、暗涌,甚至不详的预感。推荐德奥系钢琴家肯普夫的演奏,他没有被“月光”局限,弹得质朴、清晰而高贵,或许更贴近贝多芬风格。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里面的第二乐章,是贝多芬最感人的慢板之一,也是贝多芬最著名的旋律之一。曲调起伏不大,温柔又深情,在弦乐队演奏一遍之后,钢琴缓缓奏出主题,可以说曲调不难,也不求新意,但音乐因真挚而感人,像一个人慢慢剖白自己的心迹,缓慢展开,之后用颤音变奏至酣畅。
贝多芬习惯每天散步,在维也纳森林中,在田野溪边。与树林分享美妙乐思,与小鸟小溪一群作曲,遇上刮风下雨他的兴致更高,摘掉帽子,呼吸雨中蒸腾的土地气息,兜里揣着笔记本或一本书,在口袋边上露出一大截,兴致勃勃地走着,一路哼哼唱唱,一边手舞足蹈打拍子。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
《田园》交响曲的“暴风雨”不逊于任何与命运搏斗的乐章。有了“暴风雨”的积累,最末一章的牧羊人的感恩之歌愈加酣畅,响彻苍穹。我个人特别喜欢第二乐章,在风景中升起的温暖旋律,,如婴孩惬意地躺在摇篮里,仿佛人的精神与风景达到了和谐的律动。可以想见,他写的时候是多么自得其乐,甚至童心萌动。
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田园交响曲》,被评论看作“普照大地,又风流自赏”。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写悲怆奏鸣曲的时候,他还没有全聋,正采用调整工作时间、去洗温泉浴等方法疗养,但他已有了预感。悲怆也就有了命运的力量。我们在“悲怆”里面听到了跟之前的音乐家完全不同的音乐表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之前的古典音乐风格是比较客观的,表达一种公共的情感,或者说类似一种客厅的音乐,没有掺杂太多个人的情感,但贝多芬就不一样了,他的音乐情感非常真挚强烈的,个人的情感冲破了古典的格式,所以他的音乐也就不古典了,他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悲怆”的慢板如今非常经典,曲调简洁,结构也简洁,其中的清冽甘甜却像沙漠深泉一般稀有。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年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如今获得最高评价的乐曲之一。它所包含的情感狂澜和选材的紧凑都令人震惊。它的音乐形象生动而深刻,它的丰富的乐思、深刻的,雄伟的形式,在当时的同类作品中十分罕见,令人赞叹,据说它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英雄面貌。但我想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他所生活时代的复杂体会,音乐最后是光明的豪迈的,贝多芬展望未来,寄予了无比热情的希望。
其中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另一种英雄的情感,是历经苦难之后的内心陶醉。节奏庄重淡定,众赞歌式的铁汉柔情,如同在苦难中人们始终持有信念。变奏为这个主题注入活力。在温柔梦境之后,长路迢迢,鼓足力气继续战斗。之前集聚的力量终于在第三乐章中沸腾。
那翱翔高空的飞鸟,
潺潺流淌的溪流,
倘若看见我的爱人,
代我一千次问候。
请你收下,我亲爱的,
收下我的真情歌唱,
愿你晚上伴着琴声把它们再次歌唱!
当那红霞出现西边,
返照蓝蓝湖面上,
它的最后一线光芒,
在那群山后消亡。
这些诗句来自贝多芬的一部声乐套曲,《致远方的恋人》。男中音不激昂,不抒情,喃喃自语。其中爱的方式,完全不像书信里激情燃烧的贝多芬。歌里唱着小溪、飞鸟、树林、群山。人在爱情中,他眼中的世界,万物有灵,一草一木都叫人感动。在音乐中,贝多芬永远是精神性的,超越的。他爱过很多女子,到后来发现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只是去爱,去体验,去丰富,去发现自己和身边这个世界。因此他自己成了不朽的恋人。
人生还很长,与命运的搏斗远未停止。在《命运交响曲》里面,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构成反差,这是一首壮丽的抒情曲。优美深沉,至今听来甚是沁入肺腑。
晚年的贝多芬越来越疯狂。后期的每一首奏鸣曲他都写得很费劲,一首要写3、4个月,总共才挣了三、四十块钱。因为作品越写越艺术,已卖不了钱。日子过得困窘,越来越不修边幅,举止越来越暴躁,每天泡在酒馆里。有一天傍晚,他在小酒馆附近闲逛,竟被警察当成流浪汉带去了警察局,警察说这个人,穿一件破外套,没戴帽子,还嚷嚷自己是贝多芬。直到深夜,维也纳的音乐总监来证明他的身份后才把他带回家。他开始明白了当年父亲的绝望。
此时他写的音乐更疯狂了。
如果没有听过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我也许不会对宗教音乐感兴趣。令人惊讶的是它并不追求古老的宗教音乐形式,是音乐本身的浪漫主义感人至深,这样的旋律很容易召唤出歌手嗓音中的激情,让启蒙运动的光芒在弥撒曲这种古老的容器中闪光。
关于《庄严弥撒》一直存在争议。人们听不清贝多芬到底持何种宗教态度。后来英国音乐评论家托维·唐纳德爵士解释道:“贝多芬先是用铺天盖地的神性的荣耀淹没了我们,接着就用他的永志不忘和随时随地的人性的虚无做出了对应……”。神性终究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和人性。他与莫扎特一样,两个无神论者,在音乐道路中领悟了神。神无所不在,总会在身边的各种造物中闪现。
开始处的《慈悲经》,骤然劈开了深广的信仰之河,规范的三段式,复古,精致平衡,四位独唱者穿插于合唱中,四声部以繁复精妙的形式慢慢渗透。一声声召唤、轮回,千言万语,贝多芬式饱满的内心力量依旧源源涌流至不可遏制。它不平静、不妥协,仿佛巨浪在大海的最深处翻涌。
《荣耀经》被极力拓展,狂热的洗礼过后,是缓慢如梦的曲调。叫人感动的不是曲调的哀伤,而是剧烈的反差令音乐真正变得辉煌而惨烈。《荣耀经》如同一副流动的画面,一开始的“Gloria”似海上日出,万丈金光霎那刺穿云层。到一首漫长的赋格曲,男女声独唱就像画中勾勒的大海线条此起彼伏。
最后的《羔羊经》,是献祭的一刻,听起来无比幸福安宁。
《第九交响曲》“合唱”是大家最熟悉的贝多芬乐曲。
其中第三乐章是如歌的柔板,与其他三个快速的乐章形成对比,好像是一首沉静的反思。经历了之前的战斗的暴风雨之后,这里开始抒情,开始有了诗意。这一乐章是回旋曲又是变奏曲,有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又伴随着变奏。第一主题是沉静如歌的曲调,在其中旋律丰富的变奏让它展开了深沉的情感的力量。第二主题有点像圆舞曲,也是抒情的。但是这是贝多芬的乐曲,他不会长时间沉溺的温柔里面,在乐章将近结束时,两记军号声打破了田园牧歌。直到末尾,告诉我们革命还未成功,第四乐章才是人生大战。
“合唱交响曲”采用自由、甚至肆无忌惮的音乐结构,他将自己放逐到古典音乐之外。刷新界限,劈开红海,率领古典音乐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向浪漫主义的自由王国。他完全沉浸入自我的遐想,音乐的洪流在他心里上天入地,响彻寰宇。特别是最后的乐章,十足出奇制胜,他将合唱、独唱加入交响乐,类似古老的康塔塔,曾遭到不少保守人士质疑。秘书辛德勒说,此处贝多芬当年写得十分挣扎,有一天像忽然开了窍,高呼“我找到了,我刚刚找到了”。如何将席勒的《欢乐颂》穿插入交响乐,令他大费脑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轮流出现,它们不停被弦乐队打断,之后终于出现了“欢乐颂”,先是弱奏,接着如星星之火燎原。一曲“欢乐颂”出现,音乐仿佛找到了家园一般,喜乐从心底涌出。紧接着是“欢乐颂”的各种演化与升华。最后的大合唱,对位编织的声部线如奇峰峻岭,气象万千,歌声传得很远,穿越了时空,仿佛山河共唱欢乐颂,宇宙遥遥回应。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世人啊,你们可预感到造物主?到星空的上界去寻找他,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我听到这里,再次想起贝多芬的传记电影里面的一幕,影片末尾《贝九》的首演。在《欢乐颂》的歌声中,他看见旧日的白衣少年,深夜仰望星空,从屋顶爬下来,在黑夜的旷野中奔跑,听见醉酒夜归的父亲在他身后咆哮,他独自奔跑,追逐星光。跑到在池塘边将燥热的身体浸入水中,浮在水面仰望星空,就像躺在群星的怀抱中,和星星一起闪光。
如今,他依然在贝九的音乐声中狂奔,追逐,挥汗如雨。乐队停止,他依然在恍惚中,天旋地转。直到女高音走过来牵他转过身,顿时眼前光线耀眼,人潮欢腾,鲜花、帽子、手绢一齐向他飞来。他看着无声的世界,很多人泪流满面,人群离开座位朝舞台涌过来,掌声如狂风呼啸,地板如打雷时轰隆隆震动。
掌声与泪光中,人们相信此时的贝多芬依旧信奉英雄主义,赤子之心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