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光陶瓷餐具存在安全隐患?专家教你快速辨别
“3·15”曝光陶瓷餐具存在安全隐患?专家教你快速辨别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关于餐具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称,部分“釉上彩”陶瓷餐具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公益组织在电商平台抽检发现仿瓷餐具存在三聚氰胺超标等问题。究竟该如何辨别安全的餐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位于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浙窑创意园
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是陶瓷加彩的两种不同技法。釉下彩工艺始于东汉,釉上彩始于南北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色步骤顺序和烧制温度:
釉下彩:在坯胎制成后,在泥胎上用色料绘画,再施透明釉或浅色釉,以1200-1400摄氏度高温烧制。这种工艺使得色料被釉面完全包裹,不易脱落,安全性较高。
釉上彩:在已烧成的白釉或色胎瓷器上,再用色料进行彩绘,然后经过600-900摄氏度的二次烧制。虽然颜色还原度更强,但烧制温度较低,如果使用不当,外层釉面磨损后,色料中的重金属物质可能溶出。
工作室展示的各类陶瓷器皿
如何辨别釉上彩与釉下彩
专家建议,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观察有色区域的表面平滑度:
釉下彩:色料被釉面包裹,表面晶莹温润,平滑柔和,没有凹凸和粗糙的地方。
釉上彩:陶瓷摸起来会有比较明显的凹凸不平,如果使用不当,磨损较多,色料可能会暴露在外。
但专家也表示,无论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安全的。对于釉上彩,建议选择彩绘在外壁的产品,只要碗盘内侧、边沿等与食物、口腔接触的地方没有图案,就不会产生危害。
前排两件为“釉上彩”瓷器;后排三件为“釉下彩”瓷器
仿瓷餐具的安全性
在陶瓷餐具的“风波”中,安全隐患最大的,其实是“仿瓷”餐具。仿瓷的主要成分是密胺树脂,由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高温条件下热固化形成。这种材料虽然手感像陶瓷且不易破损,但不耐高温,遇急冷急热、表面磨损、承装酸性液体等情况时,容易释放有害物质。
专家建议,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值得信赖的品牌企业,留意查看质检报告。
- 学会分辨陶瓷质量的方法。
- 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正确使用。
仿瓷餐具与陶瓷餐具的对比
陶瓷的多种工艺体现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器物审美的提升。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期待自律的行业和严格的监管,也要擦亮双眼,明智选用,让美丽的器具在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