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意味着什么?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意味着什么?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古代类书,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这部巨著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代永乐年间的七八千种图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道德、医学等多个领域。然而,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劫难,如今仅存418册、810卷抄本。本文将为您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历程及其遗失的曲折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一部古代经典类书,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部书的诞生动用了举国之力,延续了数年之久,耗费了千万人力。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部书遍搜天下八千种文献,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多个学科。
它就是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的《永乐大典》。
令人遗憾地是,原本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经历600多载的颠沛流离,如今全世界仅有418册、810卷抄本存世,其中有大半尚存于日、美、英、德等国。
那么,如果《永乐大典》全部被找到,会意味着什么呢?
借用文学家郑振铎的那句感叹:“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
《永乐大典》初步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但永乐大帝看过后十分不满意,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将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69人,于1407年定稿,永乐帝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于1408年才抄写完毕,共计22937卷,分装为11095册,约3亿7000万字。
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开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
每册约有50叶(页),主要为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
《永乐大典》采用雪白厚实的树皮纸书页,硬裱书面,粗黄布包装,庄重典雅。
这部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巨著内容太庞杂啦,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道德、医学……收录了上自先秦时期,下至明代永乐年间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凡是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籍,基本全部被收入其中。
而这些古籍,有不少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要不是《永乐大典》将其记录下来,我们根本无法知晓历史上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书籍。
而且,《永乐大典》全部抄录书籍原文,没有做任何删减或者添加,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佳渠道。
那么,很多人不解的是:这部皇皇巨著为什么遗失了呢?
原来,《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编纂成书后,只抄录了唯一的一部,视为正本;
嘉靖年间,由于宫殿失火,正本险些被大火毁于一旦,为防不测,嘉靖帝又命人重新抄写一部,历时6年,截至1547年副本抄录完毕。
重录的《永乐大典》格式、装帧与原本毫无二致,史称“嘉靖副本”。
《永乐大典》有了副本之后,正本却神秘失踪。
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然无存。
当然,更多历史研究者顺着典籍中的蛛丝马迹一路追踪,推断《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嘉靖帝的陵墓——永陵中了。
今人无缘得见正本,副本在之后的岁月中所遭受的磨难更令中华儿女痛惜不已。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了编修《四库全书》,朝廷想要将《永乐大典》用作参考时,却发现大典缺失2422卷,即千余册不知所终。
原来,那个时候,翰林学士可以随意地借阅《永乐大典》,许多人借后并未归还;而且由于疏于管理,许多太监也纷纷偷盗《永乐大典》出宫,换取钱财。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使这部奇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这些外国侵略者在北京城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无恶不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他们令人发指的恶行之一,就是洗劫了翰林院,将珍藏在那里的数十卷《永乐大典》运往英国,其中大部分随后入藏大英博物馆。
经历这场浩劫后,1875年清查时,《永乐大典》已不足5000册;1894年,翁同龢(hé)入翰林院查点时仅剩800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烧杀抢掠,致使残存的800余册《永乐大典》也无法保全。
经过这次抢夺,《永乐大典》有的被焚烧,有的被毁坏,遭遇了毁灭性的重创。剩余的少量卷册多被劫掠至他乡,四散海外,运往英、美、法、日等国。
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残局时,清理出残存的64册《永乐大典》,被翰林院掌院学士陆润庠运回府中。
民国时期,陆润庠把残存的《永乐大典》交给了教育部,后交由北平图书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政府调拨、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寻访等多种途径,先后有224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其中有62册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大典》编修完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部巨著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今日十不存一的情况时刻提醒着我们:
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身负着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