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危害与防控
高度近视的危害与防控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高度近视发生率。
目前,全球大约30%的人近视,在中国,近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数据揭示,青少年与儿童的近视状况尤为严峻,6至18岁学生群体中,超过半数已罹患近视。在近视人口中,约10%可发展为高度近视,而因高度近视致盲的人数逐年攀升。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近视戴个眼镜不就可以了么?度数高了,那就配度数深一点的眼镜,为什么还会致盲呢?
高度近视的危害
高度近视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高度近视成年后如果度数继续进展则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高度近视,相比于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因眼轴过度延长、屈光度数不断增长,可能引起眼底黄斑部结构损伤,大大增加进展为病理性改变的风险。高度近视人群中,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人群。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主要病因。
哪些人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高度近视有显著的遗传倾向性,具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特征。与父母均无高度近视的子代相比,父母中1人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2.99倍;父母中2人均患高度近视,其子代高度近视的发病风险增加10.74倍。
影响高度近视进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用眼负荷、户外活动时长、书写姿势、受教育程度、饮食营养、家庭学校光环境、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长等。此外,有研究表明高度近视率与教育压力密切相关,提前1年入学的儿童高度近视风险将增加1.4倍。
如何判断是否病理性高度近视
一般来说近视发展到18周岁后基本趋于稳定,所以我们在18周岁前要尽量控制度数增长,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如果18周岁前已发展为高度近视,到18周岁后度数不再明显增长,那么可以判断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如果已经是高度近视,并且在18周岁后近视度数仍然每年都在增长,对应的眼轴不断延长,那么可以判断为病理性高度近视。
如何预防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高度近视发生率。
近视前期防控重点是延缓近视发生。应重点关注具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的视力状态,可尽早开展基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风险,提前预防。对于户外活动减少、教育压力大、用眼习惯不当的儿童,应做好眼健康监测,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提倡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户外活动2 h以上;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控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建立屈光档案,完成每年2次眼健康检查。
低中度近视期重点控制近视度数进展速度,降低高度近视发生率。近视初发时近视度数越高,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近视初发年龄越小,高度近视发病风险越大。近视度数进展及眼轴增长速度越快,高度近视风险越大。应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例如持续保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近距离工作总量,减少单次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等。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状态,及时了解近视进展情况,合理制定配镜处方并正确配戴。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够延缓35%~80%近视进展。
高度近视并发症怎么防范
高度近视期重点要降低不可逆性视觉损害,降低眼底病变发生率。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注意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防范和治疗。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及视功能的影响,及时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出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等处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