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幺婆”到“福婆”:看西固如何玩转非遗社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幺婆”到“福婆”:看西固如何玩转非遗社火

引用
1
来源
1.
http://lz.wenming.cn/jdt/202502/t20250214_8821140.shtml

元宵佳节,兰州西固区福利路上锣鼓喧天,来自柳泉镇的11个社火方阵随着龙腾狮舞翻腾跃动,浩浩荡荡沿公园路开启“社火闹元宵”群众性传统民俗展演活动。活动现场,一位身着红锦缎、手持花伞和扇子的“福婆”成为焦点,她面若银盘,笑眼弯弯,随着秧歌节奏,笑容可掬地向围观群众送去,“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祝词。

破茧:跨越千年的形象革新

在西北传统社火中,“幺婆”原为“福婆”,形象源于古代驱邪祈福仪式,其角色多由男性反串,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就有“福婆送春”的记载,为“福婆”角色注入历史厚度。因古谚有“扮丑求喜,方得真福”之说,在长期演变中逐渐异化为夸张的妆容、扭捏的姿态,夹杂着插科打诨的戏谑元素,成为了低俗笑料的载体。

“过去幺婆要画上媒婆痣,扭着滑稽的步子,故意给大家逗乐。”58岁的社火老艺人张小平回忆道,这样的表演虽能博得笑声,却也常引发“低俗”“封建”的争议。

转变始于2024年西固区在柳泉镇开展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在对镇域内的传统民俗进行系统梳理过程中,针对社火表演提出了“两保留三提升”原则:保留传统技艺内核和群众参与热情;提升审美价值、文化内涵与时代适应性。在此框架下,“幺婆”角色率先开启革新——服饰改用象征吉庆的红色系绸缎,妆容褪去怪异脂粉转为端庄贵气,表演风格从夸张的肢体动作转化为作揖送福互动。

蝶变:从传统祈福到文化IP

在整队完毕即将列队出发之际,“社头”刘少祖还忙着调整着队员的步态:“走路要稳,动作要柔,要把‘送福气、送吉祥、祝家国安康’的庄重和喜庆表现出来。”

这位曾经的社火艺人还说出了今后对“福婆”形象的改良方案:服饰要保留传统宽袍大袖配万字纹镶边,最好用真丝提花面料与非遗刺绣工艺制作;妆容借鉴敦煌壁画元素,以朱砂点染双颊;动作编排融入非遗太平鼓的韵律,形成“三步一福”“五步一揖”的祝福语,道具配备福字灯笼和喜字篮筐,装满寓意健康长寿的艾草香囊和五谷福袋向观众分发。

元宵节当天,社火表演现场热闹非凡。整条公园路和金城公园广场被数万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踮着脚、伸长脖子,翘首以盼,争相目睹阔别近20年之久的社火胜景,数百自媒体和新闻记者火力全开、霸屏直播,现场欢呼声、鼓掌声、赞叹声交织在一起,点燃了群众祈福风调雨顺、家国安康的共同心愿!西固区浓厚的节日氛围火爆出圈!

新生:传统民俗的现代传承

当传统文化卸下猎奇面具、展现其温暖内核时,自然能引发跨代际的情感共振。

社火队伍中引得群众心头一暖的便是参与演出的孩子们。走在最前面的彩旗方阵、竹马方阵均由6—12岁的孩子们组成,他们身披戏服、面画油彩,举着彩旗、骑着小毛驴一路蹦蹦跳跳欢快喜庆,清一色“精神小伙”组成的舞狮队伍中,四只“小狮子”更是以毛茸茸的造型和童真的演出招式成为现场“哇塞”的焦点……一幅幅“萌萌哒”的萌趣形象不知融化了多少观众的内心。

年轻的柳泉镇东坪村妇联主任孔维萍今年主动参加社火排练。

“过去觉得这些‘土掉渣’,现在再看社火,既有老家的味道,又有文明新气象。”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视觉符号上,更体现在年轻人的文化传承上。

“要让年轻人知道,我们改造的不是‘落后’,而是让传统文化更精准地表达美好愿景。”柳泉镇党委书记孙尚德介绍。

启示: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

甘肃社火,根植于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土地和火的自然崇拜与敬畏,既与历史事件和民间纪念传统直接关联,又融合了古代傩舞、百戏、杂技等民间文化元素,是群众的一种集体记忆传承,其核心寓意生动表达了群众对红火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淳朴追求和生活愿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道德教化、文化认同等积极的社会作用。

可以说社火不但是古代祭祀仪式的活化石,更是群众精神生活的透视镜,凭借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社火在当代仍为陇原大地的“年味”灵魂,更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生动注脚。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

本文原文来自西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