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留住方言,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留住方言,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引用
大众网教育频道
1.
https://hb.dzwww.com/p/p2fHdqZFdG3.html

“婶子,天晌歪了,吃什么?”“卧是了,哈碗粘珠”“真宜当!”……“日普”一出,无论身在何处,都仿佛能闻到海风的咸,远眺落日在灯塔镶嵌的金边……

四海八方,南腔北调。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解读不同“文化密码”的钥匙,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经验。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一定有自己最原生的语言。方言就像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和通往彼此心灵的通行证。人海茫茫,以乡音方言为辨认触角,异乡求学工作的老乡们“两眼泪汪汪”地迅速识别对方,在觥筹交错间,执手抒乡愁。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我国众多的方言中也有部分因无人使用而处于遗忘与消失的边缘,现在有很多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了。方言的重新唤醒,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基因的激活、文化自信的外露。妥善保存我们的语言“身份证”,就是在留住我们的“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就有一方话。日用而不觉的方言,是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从母亲口中哼唱的民谣,到街头巷尾闲聊的谈资,当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存在日渐式微,保护方言成为社会各界应达成的共识。要完善法律法规,为语言资源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文化部门可以出台相应措施,做好方言的整理与保护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重新审视方言价值,自觉做好保护和传承;媒体也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方言新闻、方言歌曲、使用方言的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从传统文化、音韵内涵等角度展示方言的魅力。此外,近几年兴起的方言博物馆、声音影像记录等也都是很好的探索。

跨界融合,创新方言使用展示舞台。有人说,“越贴近一个地方的口音,你就离这片土地越近。”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方言可以助力于情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让观众在语言营造出的生活化环境中产生代入感和沉浸感。像是热播剧《繁花》中的吴侬软语让观众体会了一把上海“腔调”,《故乡,别来无恙》则通过四川方言展现了成都升腾的烟火气。但是也要注意,方言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强拉硬扯效果,圈地自萌只能是一场自嗨。怎样避免为了用方言而用方言,让方言为作品“锦上添花”而不是“买椟还珠”?要真正俯下身子,在生活的土壤中精耕细作,以方言来塑造饱满灵动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地域特色和原始生活风貌,恰如其分地以长腔短调“唱”人间百态,引观众自然而然“入戏”来,让作品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传承是方言保护的后半篇章,而有着地域文化自信的孩童是方言传承的未来。随着普通话应用场景的增多,一些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提倡长辈或者家政人员使用普通话。其实,保护传承方言和推广使用普通话并不矛盾。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和标准的普通话一样,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歌谣,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也指引我们寻找更大世界的入口。家长在陪伴孩子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同时,可以将方言作为家庭交流的一部分。这样,孩子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还能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也应当鼓励老师开设与乡土语言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举办用乡土语言唱民歌、读童谣、演曲艺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好以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的校园语言环境。当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方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