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种群如何调控
野猪种群如何调控
近年来,野猪频繁出现在中国各地,从城市街头到乡村农田,野猪的身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野猪数量已达200万头,在28个省份有分布,在其中26个省份致害。如何在控制野猪危害和保护野猪种群延续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野猪毁物伤人事件频发
- 浙江杭州,一头野猪在街头流窜,冲撞、咬伤行人,还撞破玻璃墙闯入一家商店;
- 江苏南京,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与列车相撞,引发设备故障,随车机械师下车处置故障过程中被邻线限速通过的列车碰撞,不幸去世;
- 北京门头沟,一头野猪闯入居民家中……
在其他地方,野猪进入农田啃食、践踏作物,进入道路引起交通事故,撞伤、咬伤甚至咬死人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野猪数量增长的原因
野猪数量增长,与自身特性和环境改善都有关。野猪繁殖能力强、攻击力强。在自然界,只有虎、豹、狼等顶级捕食者是它们的天敌,但这些动物分布范围有限。
近年来,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很多地方的植被得到恢复,茂盛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宁夏为例,随着六盘山区植被不断恢复,同时该区域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数量较少,野猪数量增长迅速。据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宁夏西吉、泾源、隆德等7县区均有野猪分布,总量达1.6万—2.4万头,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2—3.14头。
野猪的生态价值
尽管造成一些破坏,但在生态系统中,野猪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野猪采食植物的同时,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促进植被更新。它们喜欢用鼻子拱开泥土寻找食物、利用泥浆浴清洁身体,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腐殖质层形成。食物链中,它们是东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只有其保持一定数量,生态系统才能平衡运行。
防控措施的局限性
为防控野猪危害,一些地方在野猪活动频繁区域安装驱赶设备,修建防护岸坡、围栏围网等阻隔设施缓解野猪损毁农作物问题,还尝试推广相关保险,将野生动物致害纳入理赔范围。
但是,围栏作用有限,经常被破坏;保险往往只能挽回部分损失。例如,一头野猪闯进南京市浦口区老山脚下一处桃园,导致桃子掉落、桃树毁坏。经保险公司勘验定损,认定损失桃子6000斤、桃树4种猪头。工作人员说,按南京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商业保险制度中农作物赔偿的最高限额,桃园主人能获得5万元顶格赔偿。
种群调控的实践与挑战
防范野猪危害,进行种群调控、降低种群密度,是一种更直接的办法。早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的通知》和《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提出种群调控密度控制标准为南方丘陵地带2头/平方公里、北方地区1头/平方公里,以及猎捕区域、猎捕方法、猎获物处理方法等。同年,国家林草局在宁夏等14个省份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工作。
2023年6月起,野猪已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调出,不需再办理狩猎证进行猎捕,为致害防控工作扫清障碍。
今年1月,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组建野生动物种群调控专业机构、严格猎枪猎弹配置使用管理等内容,并专门指出“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防止出现野猪等个别物种过快增长状况”。
但对捕猎队来说,捕猎野猪成本并不算低。甘肃泾川护农狩猎队队长孔新元表示,公告要求配备专业工具,并采取投食诱捕、围网、笼捕、猎犬猎捕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效率很低,常常数晚都一无所获。孔新元表示:“在西吉的吃住行都是自理,只有猎捕到40公斤以上的野猪,每头野猪可以拿到2400元的补助款。我们队7个人、20多条猎犬、两辆皮卡,再怎么省,人和猎犬的吃住费用,还有车辆加油,最少每天得花600元,经济压力大。”他介绍,一条好的猎犬得花数万元培养,如果猎犬有伤亡,损失就会很大。在捕猎野猪时,猎犬伤亡的情况很常见。
相关制度仍待细化
“普通人碰到野猪以及其他猛兽,不要挑逗、挑衅,也不要倒地‘装死’,应当尽快躲避和远离,并视情况及时报警或者报告相关责任部门处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造成野生动物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金崑说。
“猎捕野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补偿经费有限,难以完全覆盖猎捕成本。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方案。”西吉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野猪调出《名录》后,仍然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严格遵守禁猎区域、禁猎期、禁用猎捕工具和猎捕方法以及国家枪支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猎捕野猪时不能对国家保护的其他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在处置野猪致害和采取种群调控时,需要遵循中央财政项目立项处理。”西吉县林草局资源保护室主任张荣坦言。
近日,国家林草局回应社会关切,表示考虑到枪猎是目前最有效的猎捕手段,但涉及社会安全事宜需严加监管,对此国家林草局正与公安部协调,优化枪支弹药使用管理制度,保障专业猎捕工作顺利开展。其实,已经有一些地方探索了一定经验,如严格限定可用枪范围等。但相关制度仍待细化、办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合本报记者秦瑞杰、姚雪青、董丝雨、施钰、程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