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中的战争:谢尔曼衍生型号小传
彩绘中的战争:谢尔曼衍生型号小传
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为西方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坦克。在大战后期西线战场中,盟军掌握空中优势、德军持续处于防御态势且重兵抵御东线战场苏军夹击,以辅助步兵战斗为教范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即使火力与防护力均不及当时同级的德苏坦克,仍能挟其数量优势与可靠性,跻身盟军的制胜法宝之列。
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具有众多任务性衍生型。例如田宫和威龙公司就出品过装备105mm口径炮的M4A3榴弹炮车和装甲强化版的M4A3E2突击坦克
VVSS悬吊窄版履带的改良方案
封绘中俗称「鸭嘴」(duckbill)的履带延展末端连接器(extended end connector, EEC)以独立金属块延展VVSS(垂直螺旋弹簧悬架,Vertic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采用的窄版履带宽度,降低坦克接地压力。装甲防护力升级的M4A3E2突击坦克全数装备VVSS悬吊,因而将EEC作为标准配备以维持接地压力在14 psi左右。
「鸭嘴兽履带齿板」(Platypus grousers)则除了展延履带宽度降低接地压力之外,还附加齿板提升抓地力。此装置在大战末期才小量配发部队进行测试,虽有破坏道路铺面与不堪长程行驶的缺陷,但盟军认为这与提升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越野机动性的优势相比瑕不掩瑜。然而在下订量产不久,战争就已结束。
相信大众对于谢尔曼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莫过于2014年电影《狂怒》中四辆M4大战“虎”式坦克的场景
虽然欧战末期美国陆军装甲师装备的是汽油发动机款M4A3(76)W HVSS(水平螺旋弹簧悬挂系统),但电影中是以英国波明顿坦克博物馆馆藏的M4A2(76)W HVSS作为道具。
M4A2装备柴油发动机,专作外销军援之用;与M4A3相比,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差异在于较小的发动机室格栅。欧战末期绝大部份M4A3(76)W HVSS均装备T66钢制履带;而此辆电影道具M4A2(76)W HVSS装备的T84橡胶履带在战后才普及。
现实上自诺曼底登陆直到德国投降,美军装甲部队在西欧战场遭遇德军虎式与虎王式坦克的机会屈指可数,且绝大多数在1944与1945年之交的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期间。
在这少数几次遭遇战中,1944年12月19日巴斯托尼之战爆发时,美国陆军第10装甲师B战斗群(Combat Command B)第21装甲营C连一辆M4“谢尔曼”105榴弹炮车向550米前方由松林中冒出的虎式坦克陆续射击三枚高爆弹(HE),其中一枚命中未爆。随后填装高爆反坦克弹(HEAT)射击,命中正在退回松林中的虎式坦克。该坦克被弹窜出黑烟,战斗结束后搜索确认击毁。
12月24日同战斗群所属第420装甲野战炮兵营亦宣称在30米距离击毁虎王式坦克。
西欧战场并不像东线或北非战场一般地势平坦幅员辽阔,以远距离精确射击见长的德军坦克不一定能占尽便宜。
105 mm M4榴弹炮炮口初速仅75 mm M3坦克炮的六成、投射动能仅约三分之一,使用实心动能穿甲弹效果不佳。因此采用成形装药(shaped charge)之M67高爆反坦克弹(high-explosive anti-tank, HEAT),通过金属喷流穿甲。
高爆反坦克弹不需高炮口初速或膛线旋转稳定,但贯穿孔及杀伤范围相对较小。谢尔曼在战斗部署时仅配发实心动能穿甲弹作为反坦克弹种。搭载75 mm M3坦克炮者并未配发该口径适用的M66高爆反坦克弹,而搭载76 mm M1坦克炮者则不具高爆反坦克弹。
美军在1944年初筹备欧洲反攻战事时决定开发重装甲突击坦克(assault tank),但因T26E1重坦克进度过慢而以M4A3中坦克为基础改装为M4A3E2,总计生产254辆。
MENG模型彩绘即以第4装甲师第37坦克营1944年12月比利时巴斯托尼之战中的一辆同型坦克为原型
M4A3E2中坦克因附贴装甲增厚的车体及炮盾而在战后获昵称Jumbo,意谓体积庞大,直译为“巨无霸”。Jumbo为十九世纪晚期英国伦敦动物园一头明星非洲象之名,之后转售予美国巡回马戏团Barnum and Bailey's Circus。
M4A3E2中坦克的昵称常误译为小飞象。然而迪斯尼在1941年推出的小飞象名为Dumbo。
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被弹焚毁比例
盟军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遭敌炮火攻击而焚毁的比例在前期于北非、意大利战场为83.5%、在后期于欧洲战场为61.4%,全期平均65.1%。焚毁坦克组员平均有半数以上得以全身而退。
焚毁比例显著下降,归功于1944年初始行改换的车内弹药贮放位置与湿贮法(wet storage)。
此数据是根据战场遗留的坦克残骸与受损模式盘点估算,属战斗结束后数日内的结果。德军在战斗中习惯持续射击敌坦克至起火为止,确保敌车彻底击毁且难以回收修复,这在战斗结束后盘点过程中无法分辨。而推进药燃烧进而诱爆需要时间,即使最终炮塔因诱爆掀飞,受损坦克的乘员在此前仍有机会弃车逃生。
以同样方式盘点德军在西线战场遗留坦克残骸,可归纳德军坦克战斗损失半数属于非敌火造成的故障、坦克乘员心理压力过大而弃车、战损自行破坏,显示德军长期处于防御态势,难以回收修复受损坦克。以遭敌炮火攻击而焚毁比例而言,三号坦克、四号坦克与衍生突击炮合计34%、豹式坦克为40%、虎式坦克则因数量过少无从估算。
苏联经由美国租借法案取得4200多辆谢尔曼,占此坦克租借量的18%。扣掉运输及各式损失与瑕疵品,总计有3600余辆服役。根据苏联坦克乘员的实战经验,T-34-76远比军援的M4A2更易焚毁,主因为燃油箱位置与设计不佳。
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的诨号
而英国人曾将M4"谢尔曼"坦克冠以Ronson诨号,Ronson是1897年创立的美国打火机品牌,英国人此举据称取其广告词lights first every time,比喻易于起火。历年Ronson打火机广告最接近此语的是1927年广告标语lights every time。
另一诨号Tommy cooker则是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配发予单兵的固态酒精携带式炉具,以功用差著称。故将坦克冠以此诨号应也是英国人所为。但此诨号泛指英美坦克,而非针对M4;先是用以形容英军瓦伦丁步兵坦克内部的高热,之后才引伸为起火燃烧。
至于M4因使用汽油所以易于起火燃烧,这是全然的误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中,日本全系列坦克以及苏联T-34、KV等所有中型及重型坦克使用柴油,德、英、美、法全系列量产坦克均使用汽油;其中仅有美国M4A2 (由英国陆军及美国陆战队使用,并军援苏联)以及衍生的M10“狼獾”驱逐坦克、美国M4A6 (仅生产75辆)、英国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例外。
这是因为若要维持相同的马力输出等级,以当时工业技术造出的柴油发动机会比汽油发动机大且重,妥善性亦不佳,不利于坦克使用。再加上燃烧效率、海陆军种间油品战略分配考虑使然。
在实战中每组火炮都是部队战力,战场上受损或遇险装甲车辆必定会尽量回收,视受损程度进行现场修复或后送。若己方处于进攻状态,待回收车辆多处于控制区域,较易处理。反之若在防守状态,回收时就易招致敌火干扰,故常乘夜色为之。自行爆破不落入敌军之手是最终不得已而为之举。
如美国陆军第3装甲师编制232辆"谢尔曼”坦克,自诺曼底登陆至战争结束总计648辆因战损过大无法修复而报废、700辆战损回收修复后再服役。即使工业力强如美国之流,坦克战损也得回收修复。
前线改装英制QF 17磅炮(76.2 mm)的“萤火虫”其实是总称,原车可为搭载75 mm M3坦克炮的Sherman I (M4)、Sherman Hybrid I (M4 Composite)、Sherman V (M4A4),而以后者数量最多。故Sherman Firefly亦以IC、Hybrid IC、VC作为区分,其中C指搭载17磅炮车款。
萤火虫最出名事迹当属猎杀党卫队第101重装甲营虎式坦克王牌米歇艾尔·魏特曼一战,他在1944年7月13日因营长海因茨·冯·威斯特哈根(Heinz von Westernhagen)头伤赴柏林休养而暂代营长一职。
同年8月8日以营长007号虎式指挥坦克出击,在桑托(Cintheaux)北方高梅尼尔(Gaumesnil)附近遭遇英国及加拿大装甲部队伏击。车体左后方可能遭加拿大陆军第2装甲旅第27装甲团(Sherbrooke Fusilier) A连所属“萤火虫”击中贯穿,诱爆车内弹药而掀飞炮塔。
威龙、麦田和田宫亦出品过萤火虫不同型号的模型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