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健康讲堂:关于“耳屎”的那些事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健康讲堂:关于“耳屎”的那些事儿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chospital.com/info/1016/9940.htm

我们每天都在用耳,去聆听、去感受这个世界,那我们又对我们的耳朵了解有多少呢?

“耳屎”也有好处?

“耳屎”是什么?

  1. 耳屎的学名是耵聍。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分泌的淡黄色粘稠物为耵聍,俗称耳屎。耵聍经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粘稠如油状,俗称“油耳”。
  2. 耵聍包含多种油脂,例如脂肪酸、胆固醇、角鲨烯等,还包含一定量的灰尘和皮屑。
  3. 普通的耵聍无需使用掏耳勺,平时借助说话、咀嚼、打喷嚏等运动,耵聍会自行排出。

有的耳屎干,有的耳屎油?

  1. 黏黄耳垢
    黄色耳垢颜色正常,少许黏度可保持耳道湿度,避免耳道过干引起的瘙痒。

  2. 咖色耳垢
    出汗较多或压力较大时耳道耵聍分泌较多,无法及时排除而氧化后呈咖色或深褐色。

  3. 白灰色耳垢
    可能是出汗量较少,且呈现片状,当伴随耳道瘙痒干裂时,考虑脂溢性湿疹。

  4. 血色耳垢
    有外力造成耳道或耳膜受损、穿孔等时,有血液渗出,应及时就医。

耵聍是干还是油,是由基因决定的,东亚人种的耳屎更有可能是干的,并呈碎片状。如果本来是干耳,但是后来出现耵聍油腻粘稠的问题,除了耳朵进水的情况,极有可能是耳道炎症。此时需引起重视,进行针对性治疗,否则严重时会引发感染。

“耳屎”有什么好处?

  1. 防御:
    耵聍聚集成片状或堆状,可以有效避免飞虫、蟑螂等进入到外耳道深处,损伤鼓膜。

  2. 避免进水。
    耵聍由于具有一定的油性和湿度,呈现微粘稠状,当外耳道进水时,可形成疏水层,保护耳朵内部。

  3. 防噪:
    耵聍可以缓冲传入耳中的强的声波,防止耳膜被剧烈的噪音损伤。

  4. 抗菌:
    实验证明,耵聍的溶液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抗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耵聍中的抗菌肽可以阻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采耳”的安全隐患?

由于外耳道神经分布密集,采耳时外耳道接触到的敏感信息会递送给大脑,让大脑觉得十分放松或极度愉悦。(据说有些朋友采耳会产生“颅内极致感受”)

但由于采耳通常会对耳道进行“死皮清除”,经常摩擦外耳道的皮肤,可能会导致外耳道发炎。若掏耳朵的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耳屎被推入更深处的外耳道(尤其是棉签类的工具),更易导致耵聍栓塞。许多采耳工具并非一次性,若消毒不彻底,很容易交叉感染,引发耳部疾病。

耳朵还是痒可能是怎么了?

如果耳朵还是痒痒的,而且掏耳朵又什么都掏不出来,甚至耳朵里还有点油油的。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

  1. 细菌感染
    外耳道被链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慢性感染,会导致局部皮肤发红和发痒,甚至疼痛,更有甚者,会有脓状分泌物出现。

  2. 真菌感染
    由于外耳道绒毛多且内里曲折,局部潮湿时间过长(比如戴降噪耳机时间太久)易诱发真菌感染,例如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后痒的感觉易反复出现。

清洁“耳屎”的正确姿势

普通耵聍无需特意清洁,若有必要,可用湿棉签擦拭外耳廓。若耳朵有点痒痒,可以通过轻轻按压耳朵的方式进行缓解。如果真的很痒,控制不住自己的手。那也最好对掏耳勺进行75%的酒精消毒。且不可太深入。【掏耳不能太频繁,皮肤会遭不住哇】

若由于耵聍栓塞或其他外耳道疾病等导致外耳道完全被耵聍阻塞,导致听力减退或压迫鼓膜引起眩晕和耳鸣等症状的患者,需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专业药物进行外耳道冲洗,或通过耳内镜在医生帮助下吸取耵聍。

本文原文来自fchospital.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