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韦神”,姜萍最该感谢的两位贵人!
对比“韦神”,姜萍最该感谢的两位贵人!
17岁中专生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以第12名的成绩晋级决赛,成为前30名选手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历史上首位晋级决赛的中专生。她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关键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通过对比数学天才韦东奕的成长经历,来探讨这个问题。
最近,17岁女孩姜萍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晋级决赛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关注点有几个:第一,她得了第12名,在入围决赛的802名参赛者中名列前茅。第二,在前30名选手中,她是唯一的女性。第三,则是她的中专生身份,她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她是历史上首次冲入决赛的中专生。这其中又形成了两大反差,一是她小县城中专生的身份与这个全球赛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二是她同样作为中专生的身份与一同得奖的那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全球各大相关研究院且每日从事数学研究的参赛者形成了鲜明反差。
在姜萍爆火的背后,她最该感谢的人,可能不是她所就读的涟水中专的校长,后者更应该感谢姜萍,是姜萍让其有机会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也不是知道她得奖后送给他们家5000元的那位企业家;当然也不是她的母亲,她陪伴孩子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发现自己孩子在数学领域有这样的天赋,怎一个“失职”可以形容;也不会是她的初中数学老师和初中就读的学校,他们在发现姜萍数学总是考高分、她喜欢钻研数学、别人不会的题她一眼就能找出思路时,只知道提醒她“不要偏科”“高考不只考数学”。
客观说,在天才的养成过程中,发现和保护远比培育更重要。所以,姜萍最该感谢的不仅不应该是以上这些人,事实上,正是其中某些人将天才姜萍一步步逼向了平庸。
在谈及姜萍最该感谢的两个人之前,我想先谈谈同样与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结缘的北大数学系助理教授韦东奕,贵人的帮扶对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神”的养成:保护比培育更重要
韦东奕曾获得首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达摩院青橙奖,当然,他更为人所知的是,他曾获得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以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陈省身奖金奖、周炜良奖银奖、林家翘奖金奖、许宝騄奖金奖、个人全能奖等。这些也是他日后被北大破格录取,并就职于北大数学系,被尊称为“韦神”的原因所在。
来看看在韦东奕的成长中,身边的贵人们及好的环境是如何给予他保护的:
父母。韦东奕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系教授。出身在这样的教育土壤肥沃的家庭,韦东奕自小就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数学书籍,他在一年级时就曾读到一本书《华罗庚数学学校》,虽然书中的数学题难度很大,但一旦解开了第一道题,他便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由此喜欢上了数学。不仅如此,父子俩没事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一道数学题”,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天才的成长以及天才好奇心的保持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高中老师。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独具慧眼的初中数学老师(虽然并没有查到该老师的名字)以及高中数学老师张永华在发现和保护天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韦东奕还在读初中时,初中老师就向已经带了多届数学竞赛班的张永华推荐了他,张永华在韦东奕用很好的方法解出自己出的几道高中数学题后,意识到他的潜力,于是便去韦东奕家做家访,与数学系的韦东奕父亲沟通,希望韦东奕能够提前跟着他学习数学竞赛知识,双方一拍即合。
高中时,韦东奕连续在两届IMO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金奖,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张永华更加敏锐地意识到韦东奕并不是一个只为了竞赛成绩而学习数学的应试人才,其在数学方面确实有很大潜力。这样,张永华除了发现韦东奕的竞赛天赋外,更为他指出了未来进行数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张永华对天才的保护,一方面体现在教学中,有时在他的数学课上,韦东奕会突然站起来,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讲清楚,张永华对这位天才非常赏识,并且谦虚地认为“他的解题方法确实比我们惯用的好”。
他对天才的保护,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自身及呼吁社会对天才短板的包容上。在意识到一些理科生在生活问题上存在天生的短板后,张永华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引导,比如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轮流做课代表等。他还呼吁社会要发挥其专长,就应该给予其短板足够的宽容和帮助。
在韦东奕被保送北大数学系后,张永华又专门与北大校区沟通,要保护好天才韦东奕,“建议不要对其有偏见,也不要用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他,应该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比如在科研上,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和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潜力。另外,在生活问题上,北京大学可以给予其适当的照顾,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足见张永华对天才的爱惜。
可以说从韦东奕初中时发现这个天才,到高中、大学培养和保护这个天才,张永华一直扮演着“贵人”的角色。这真是一位高尚的老师,这种既具有优秀的教学水平又关爱学生、懂得发现人才、保护人才的老师谁不爱?得遇一位这样的恩师,是天才韦东奕的幸运。
- 多所高中对数学人才的爱惜。有了张永华的帮助,韦东奕数学方面进步很大,所以虽然他在参加中考时总分并不高,但他凭着数学方面的明显优势依然受到济南多所高中的争抢。最终即使他的分数并没有达到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录取标准,却仍然被破格录取了。“这在学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张永华如是说。
多所高中对韦东奕的争抢,以及山东师大附中最终破格录取韦东奕,客观上都极大地保护了这位天才,让天才得以在各种关爱与一路绿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北大数学系。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北大数学系号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据说“怪人”特别多。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核心观点就是“北大数学系从来不是培养人才,而是保护人才”。他指出,北大数学系“怪人”特别多,有一些看起来完全“不懂世事”,而“北大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这些‘怪人’在北大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北大数学系并不是要培养他们,因为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天赋和情怀自己成长起来的,北大数学系的责任第一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人,第二就是要保护好他们,第三则是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
高度赞同张平文院士的观点。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如何能经受得住金钱、美女等世俗层面的诱惑,甘愿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地做学问,特别是进行我国当前极端缺乏的基础数学的研究,内在要靠天赋和情怀,外在主要还是靠环境的保护而非培养。
当时韦东奕之所以选择北大数学系而不是其他大学,学术环境和氛围应该是其主要的考虑因素。他在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中拿到“个人全能奖”也验证了其选择的正确。
- 田刚。田刚院士是世界领军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系讲席教授。他发现并培养了多位在全球颇有知名度的数学家。韦东奕在博士期间便师从于田刚,仅用三年就获得了学位,并在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田刚一个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天才的本科生?”,田刚回答“有一个,现在已经毕业了,就是韦东奕,他本科的时候我没有跟他直接接触,但是在他研究生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好的成果,他在数学技术上很强,确实是一个数学天才。”可见他对韦东奕数学天赋的高度认可。二人还曾经联名在数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姜萍最该感谢的两位贵人
虽然没有韦神那样宽广的数学视野,没有参加过 IMO 等国际大赛,但姜萍也是幸运的,在她就读中专后,她也遇到了自己的两位贵人。
第一位贵人是她读中专的数学老师,95后的王闰秋。他在工作期间依然专注于基础数学的研究,在姜萍刚入学时,就注意到了她的数学天赋,150分的数学卷子,姜萍总能考到130至140多分,而班里的第二名只能考到五六十分,于是,王闰秋开始为她提供了个性化的辅导。
王闰秋向姜萍推荐了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和谢惠民的《数学分析》等经典教材,引导她深入学习高等数学。在姜萍研究多元微积分遇到困难时,王闰秋鼓励她继续钻研《偏微分方程》,并通过引导她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她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王闰秋的指导下,姜萍的数学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今年,王闰秋鼓励姜萍和他一起报名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当得知姜萍获得第 12 名而自己仅获得 125 名时,王老师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好老师、好伯乐的胸怀和品质。
可以说,王闰秋老师不仅发掘了姜萍的数学天赋,更给予了她无尽的支持和引导,让她在探索数学世界的道路上“被看见”,且越走越远。
第二位贵人是马云。
全球数学竞赛的赛事有很多,但其他全球数学竞赛通常设置了诸多严格的报名条件,只有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预选赛是面向所有人的,不限资格、不限年龄,只要热爱数学就可参加。决赛选手则是根据预选赛分数高低决定决赛入围名单。自2018年创立以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先后吸引了众多不同背景的人参赛,包括一些知名学者、专业研究人员,甚至还有外卖小哥等数学爱好者。
可以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是专门为数学爱好者提供的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无数像姜萍这样的数学爱好者提供了机会。所以,姜萍最应该感谢的第二个人是马云!必须给马云点赞!
尾声:多少高手流落在民间!
话说回来,如果姜萍读了高中,每日需要应付繁复的功课,为高考做准备,就不太可能在耐心的王闰秋老师的一对一开小灶的辅导下在 17 岁的年纪达到数学专业大学三年级的水平,从而以第12名技压群芳的成绩晋级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从这个角度说,读中专对她也算是一种幸运。
最后不得不感慨,这世间究竟有多少高手流落在民间!一些在基层默默钻研的科学爱好者,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条件和资源,但却有天赋,有着对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姜萍的故事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她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光芒。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机制去发现和培养这些民间的高手,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6 月 22 日,前 802 位初赛晋级选手将参加复赛,祝愿姜萍和他的老师王闰秋能够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