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苏珊·桑塔格诞辰92周年 | 文艺的不朽
纪念苏珊·桑塔格诞辰92周年 | 文艺的不朽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之一。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政治,她的批评以多样性和深刻性为特征。尤其是在《反对阐释》中,她首次鲜明地提出批评的重心应从意义的挖掘转向形式与感官体验。这种"新感受力"的理念,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更开启了一个对传统美学和批评方法反思的全新时代。
苏珊·桑塔格(By Peter Hujar,1966)
个人生平
苏珊·桑塔格于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妇女医院。她的父亲杰克·罗森布拉特(Jack Rosenblatt)是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在中国天津经营皮毛贸易生意,母亲米尔德丽德(Mildred)则展现出殖民者家庭的传统气质。然而,桑塔格的童年却充满孤独。由于父母常年旅居中国,她与妹妹被托付给保姆罗茜(Rosie)。这种亲情的缺席使她的童年充满迷茫,但也成为她日后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1938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年仅5岁的桑塔格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深刻失落。
尽管生活充满艰难,但桑塔格自幼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她通过书籍开拓自己的世界,高中时便以卓越的学术能力脱颖而出,16岁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转至芝加哥大学主修哲学和文学。她的学生时期并不满足于单一的学科界限,而是在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游走,逐渐形成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广泛的兴趣为她后来成为跨领域的文化批评家奠定了基础。
在巴黎的学习经历则为桑塔格的思想增添了国际视野。她受到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思想家的影响,深刻理解了存在主义的困境与现代人的内心挣扎。同时,她接触到了欧洲的先锋艺术和哲学流派,这些体验成为她文化批评的独特资源。她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实践者,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融入日后的创作中。
1960年代,桑塔格回到纽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大胆的思想成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婚姻生活短暂,但这段经历没有阻碍她在个人领域的探索。她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通过写作表达其对身份问题的独特思考。桑塔格的人生轨迹以其鲜明的独立性和思想深度为标志,成为20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桑塔格与儿子戴维·里夫在家中聊天(Everett Collection,1967)
思想与作品
桑塔格的思想和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多样性与前瞻性,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她始终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寻找创新的平衡,试图通过新的视角重新定义艺术和文学的意义。她的散文集《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1966)可谓其文化批评事业的奠基之作。在书中,她提出了"为形式而非内容"的艺术观,这种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艺术批评将作品符号化的倾向。她主张艺术应通过感官体验而非符号解析来打动人心。正是这种颠覆性的观点,使她成为现代艺术理论的重要声音。
桑塔格1960年代的文集《反对阐释》的初版封面
除了散文,桑塔格的小说创作同样值得关注。从《恩主》(The Benefactor,1963)到《在美国》(In America,2000),她不断尝试通过小说的形式探索人性、历史与社会的复杂性。《火山情人》(Volcano Lover,1992)是她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19世纪的收藏家与革命者的故事,将私人欲望与历史叙事巧妙融合,展现了对人类精神矛盾的深刻思考。桑塔格的小说风格深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但她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注入了她对美国文化的独特视角,创造出一种介于哲学和文学之间的叙事方式。
在影像文化的探讨上,桑塔格展现了独到的见解。《论摄影》(On Photography,1977)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她以批评性视角分析了摄影作为现代媒介的伦理与美学意义。她指出,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认知与伦理感受的重要媒介。她的观点在数字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影像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但也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桑塔格通过她的研究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影像的权力结构。
桑塔格晚年的散文《关于他人的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2003)延续了她对影像文化的反思。在文中,她探讨了战争影像如何影响公众对苦难的感知。她指出,过度依赖战争影像可能导致观众的情感麻木,而真正的同情应建立在理解而非视觉冲击之上。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案例,桑塔格质疑现代媒体在塑造道德叙事中的角色。这篇作品既是对媒体文化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代人类伦理困境的警示。
总体而言,桑塔格的作品以其跨领域的思考方式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重新定义了艺术与文学的批评传统。她的文字兼具哲学的深度与文学的感性,将个人经验与社会批评融合,为读者提供了超越单一视角的全新体验。
法国导演路易·马勒、英国歌手约翰·列侬与夫人小野洋子,以及苏珊·桑塔格和法国著名演员让娜·莫罗齐聚戛纳电影节(Farabola,1971)
艺术与批评
此外,桑塔格还以多面且深刻的艺术批评于20世纪的文化界占有一席之地。她在文学、电影与艺术领域的独特见解,为文化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尤其在电影领域,桑塔格的贡献尤为突出,她以一种哲学化的方式解读电影,并赋予其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这在当时的美国仍属少见。
桑塔格对于欧洲和日本电影的深厚了解,使她在影评领域独树一帜。她推崇戈达尔、安东尼奥尼等导演的先锋作品,认为这些电影通过感官的直接性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她欣赏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英格玛·伯格曼的《假面》,认为这些作品以视觉与情感的纯粹表达,重新定义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在创作实践中,桑塔格不仅是批评家,更是一名电影导演。她将自己的短篇小说《没有向导的旅行》(Unguided Tour)改编成电影,并与著名编舞艺术家卢辛达·柴尔兹合作,尝试在视觉与叙事的交融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尽管她的电影作品未能获得商业成功,却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对美学与思想深度的坚持。
桑塔格还以其散文形式记录了她对艺术的热爱与洞见。在她看来,电影不仅是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扩展感受力的心灵教育。她将电影视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形式,并在批评中强调电影对感官与观念的双重启发功能。
因此,通过将艺术的纯粹体验置于中心,桑塔格的艺术批评展现了她对美学、哲学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多维度的批评方式,不仅丰富了艺术讨论的层次,也让她的名字成为20世纪艺术批评领域的象征。
1966年春,桑塔格前往好莱坞,与艺术家欧文·佩特林和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军士长唐纳德·W. 邓肯一道为"艺术家抗议塔"落成仪式致辞,以抗议越南战争(Granger)
时代影响
苏珊·桑塔格被誉为"最后的知识分子"——而就她个人而言,这个荣誉应该属于瓦尔特·本雅明——她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更扩展到文化、政治与社会批评等广泛领域。她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化批评者应对社会不公保持高度敏感,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无论是反对越南战争,还是声援被围困的萨拉热窝,桑塔格始终将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她的行动不仅是知识界的良知体现,也为后来的公共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
作为女性知识分子,桑塔格以其勇敢的自我表达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她在私生活中直面同性恋身份,并在作品中探索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她对女性书写与女性身份的讨论,不仅启发了无数女性艺术家与作家,也推动了性别研究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她的存在与成就证明,女性不仅可以在男性主导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可以重新定义这一体系。
桑塔格的"坎普(Camp)"理论为艺术批评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她在《反对阐释》中提出的"新感受力"概念,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接受。这种开放性的艺术观使她成为现代艺术批评的重要引领者。她强调艺术应超越传统的高雅与低俗之分,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接触更广泛的受众。
晚年的桑塔格,摄于纽约(By Francesco Gattoni,1999)
此外,桑塔格对影像时代的预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她在20世纪末指出,影像的泛滥可能导致人们对真实体验的疏离,而在数字时代,这种疏离感愈加明显。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崛起,正验证了她的洞察力。她的观点提醒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保持对真实与伦理的批判性思考。
桑塔格的一生是对文学与思想的不懈追求,也是对社会正义与文化多样性的执着实践。她不仅通过写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更通过行动证明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正如她在《反对阐释》中所言:"艺术的责任不仅是呈现世界,而是揭示隐藏在其中的复杂性。"
桑塔格之墓位于法国巴黎的蒙帕纳斯公墓(By Juliet Ferguson,2021)
相关书籍推荐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修订版)》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 著
郭逸豪 译
2023年2月出版/89.00元
ISBN:978-7-5228-1187-1
内容简介
对桑塔格来说,"最后的知识分子"的荣誉应该属于本雅明。《在土星的标志下》的末尾有一段令人十分动容的话,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存在于世的使命,更标志了知识分子时代的终结。这段话也是桑塔格一生的基调,她写道:在末日审判时,这位最后的知识分子——现代文化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带着他的残篇断简、他睥睨一切的神色、他的沉思,还有他那无法克服的忧郁和俯视的目光——会解释说,他占据许多"立场",并会以他所能拥有的正义且超人的方式来捍卫精神的生活,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曾在柏林与纽约学习文学和比较文学、戏剧、斯拉夫语文学及表演学,并为《日报》(Die Tageszeitung)、《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星期五》(Freitag)和《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等撰写文章。目前生活在柏林。
译者简介
郭逸豪,法学博士,毕业于罗马第二大学,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担任讲师,参与合译《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
媒体推荐
施赖伯清楚地认识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经历了"流行与政治谈话""马尔库塞和沃霍尔""性和魅力"的时代。——《时代》(Die Zeit)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敏感而又清晰的传记。——《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无疑是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传记优雅地完成了它。——Brain Pickings(博客网站)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何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且吸引力至今不减的作家。——《哥伦布电讯报》(The Columbus Dispatch)
图书目录
序 章
第1章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1948
第2章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
第3章 学院迷情,194919571959
第4章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
第5章 纽约的关系网,195919631967
第6章 坎普,1964
第7章 先锋的风格,1965
第8章 激进的时髦,196719691972
第9章 镜头背后,1969
第10章 半流亡,197219751979
第11章 疾病的王国,1975
第12章 最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1988
第13章 小型政治,1984
第14章 重返魔山,198919921997
第15章 精神的先锋戏剧,1993
第16章 生命与死后生命,199820012004
第17章 他人的痛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