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黍离之悲,家国之痛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黍离之悲,家国之痛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当年杜牧笔下的扬州二十四桥青楼珠帘,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桥下河水在秋风中荡漾,凄冷的月光照着桥心。想象桥边的红芍药,每年花开花落,无人欣赏,真是为谁而生?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集序》)。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先写扬州名胜竹西亭,再点明时间——冬至,接着写所见所闻: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描绘出一幅荒凉的图景。下阕用杜牧的典故,借古讽今,抒发感慨。杜牧的诗风流俊爽,而姜夔在此处却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因为面对眼前的残破景象,已非当年杜牧所见,纵有妙笔,也难以表达此时的心情。最后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结,形象地表现出扬州的荒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心生感慨,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48-1749
2、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832-833
评解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时届岁暮,“春风十里”用杜牧诗,并非实指行春风中,而是使人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正是词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后人常从其诗中了解唐时扬州的风貌,但杜牧的诗并不能反映扬州的本质,反而可能令人产生误解。姜夔此词则不同,它使人了解了扬州被破坏的现实,又能联想当年的繁荣景象,从而加深对侵略者痛恨的程度。
简析
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词人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空城之上的哀号的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结句“都在空城”,则以如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的意思,收束上片,使读者不禁联想起唐人刘禹锡说的“万户千门成野草”和《西塞山怀古》所描写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句来。
词的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东有名妓杜十娘,姜夔写“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即是用杜十娘典故,以表现扬州今昔的不同。下片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收束,词境尤美。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