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工具进行歌曲二创?变相侵权!
用AI工具进行歌曲二创?变相侵权!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作曲已经成为音乐创作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可能存在的版权风险。本文将探讨使用AI工具进行音乐创作时可能涉及的侵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规避建议。
首先真实复现一个场景
客户甲给供应商乙提供了一首参考曲目,想要同一首或者类似音乐用于商用广告,供应商乙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灵光一现,AI 出马!
以示例曲目为参考,用AI工具生成一首相似歌曲,这不就绕开版权方又妥妥满足需求了吗?听起来还挺靠谱?
AI 作曲:变相侵权的新手段与潜在风险
自今年三月 Suno 横空出世以来,我们已公开讨论多次 AI 音乐以及相应的版权归属问题。随着 AI 工具越来越贴近大家的生活,内容创作的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
AI 作曲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这一技术无疑给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一些内容制作机构为了规避版权法,以版权方的歌曲为蓝本,通过 AI 作曲工具生成新的歌曲,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创新,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严重的侵权风险。
目前,这些内容制作方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规避版权:
- 改编已有歌曲:利用 AI 技术,对已有的版权歌曲进行修改,改变旋律、节奏、配器等要素,使其看起来像是全新的作品。
- 模仿风格:通过 AI 分析特定作曲家的风格,生成与之相似的音乐作品。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直接使用原作品,但生成的作品在风格上高度相似,仍然可能侵犯原作的版权。
- 混搭创作:将多首已授权歌曲的元素进行组合,生成新的音乐作品。这种做法虽然混合了多个来源,但每个元素的版权仍然受法律保护。
AI 二创可能面临的侵权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品的著作权包括复制权、改编权、发行权等多种权利。即使通过 AI 技术生成的新作品与原作品有所不同,但如果新作品的核心部分明显借鉴了原作品的创意和风格,则可能构成侵权。以下是一些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 侵犯改编权:未经授权,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即使改编后的作品有较大变化,仍可能侵犯原作的改编权。
- 侵犯复制权:AI 生成的音乐作品如果与原作品在旋律、节奏等方面相似度较高,可能被视为复制原作品,侵犯复制权。
- 不正当竞争:利用 AI 技术模仿他人作品风格,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尤其是在商业化过程中,对原作权利人造成损害。
避免侵权的建议
为了避免侵权风险,内容制作机构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 获得授权:在使用已有作品进行创作前,应当与版权方协商,获得合法授权,避免侵犯改编权和复制权。
- 创新创作:鼓励原创,利用 AI 技术辅助创作,而非简单模仿已有作品,避免作品风格过于相似。
- 合规审查:在作品发布前,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确保新作品不会侵犯他人的版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AI 作曲技术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但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内容制作机构也应当严格遵守版权法的规定,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对于品牌方来说,也要在选择商用歌曲的时候避免被 AI 二创滥竽充数,造成品牌损失。
通过合法授权和创新创作,既能规避侵权风险,又能推动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利用 AI 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音乐创作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