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这四种教养方式最伤孩子心理
研究揭示:这四种教养方式最伤孩子心理
一项针对705名初中生的研究揭示了家庭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发现,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育模式会显著降低学生的心理弹性,并增加亲子冲突。相反,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的教育方式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减少家庭矛盾。
研究背景与意义
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对于他们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挑战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昆明某中学7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655份有效问卷。研究采用了多种量表,包括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子冲突内容量表,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发现
非独生子女更健康: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为健康,亲子冲突也相对较少。初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水平最高。
教养方式的影响:
- 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与亲子冲突呈正相关。
- 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的教育方式则与学生的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能有效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率。
-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研究证实,心理弹性在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冲突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对亲子冲突的直接影响占89.11%,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占10.89%。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够准确预测他们的心理弹性和亲子冲突程度。建议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积极教养方式的培养,如信任鼓励和情感温暖,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柳箐. 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 147-156.
[2] 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4): 391-394.
[3] 方晓义. 亲子冲突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4): 56-61.
[4] Hornor, G. E. (2003). Maternal warmth and child adjus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5), 748-775.
[5] 石嫣, 赵一迪. 心理弹性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3): 367-370.
[6] 张珊珊, 卢永彪. 亲子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4): 432-439.
[7] Rutten, B. E., & Zolkoski, S. M. (2010).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4(6), 335-344.
(作者/魏洋洋,许嘉威 ,杨江雪, | 来源/《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