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泥料:科普系列之'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紫砂壶泥料:科普系列之'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泥料和精湛的工艺使其成为收藏界的重要品类。在众多紫砂泥料中,朱泥和红泥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所区别,在制作工艺和使用效果上也各具特色。本文将详细解析朱泥和红泥的区别,帮助紫砂壶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工艺。
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泥,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而得名。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
而朱泥壶,一般则多以小品的样式呈现,加上色泽朱红微嫣,分外的讨人喜欢。也总是有壶友咨询关于朱泥的问题,所以特此把几个大家经常问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是矿源和泥性。
朱泥,本质上属于紫砂红泥家族中的一员,因富含极高的铁含量而得名,堪称红泥中的精品。但它与普通红泥相比,却有着诸多显著区别。
红泥 (因烧制温度不同等因素颜色有所差异)
2、从矿源来讲,朱泥主要隐匿于嫩泥矿之中,而红泥则产于黄石夹层。泥性上,朱泥泥性高,砂性较弱,犹如一位性格细腻敏感的佳人;红泥则砂性重,泥性低,似是更为沉稳大气的君子。这一特性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收缩比的不同。普通红泥收缩比在13%左右,而朱泥的收缩比普遍更高,有的甚至能达到惊人的25%以上。
3、在色泽与质感方面,红泥的色调柔和温润,红中隐隐透露出一丝橙色,仿佛是天边被晕染的晚霞;朱泥则呈现出鲜明的朱红略泛橘光,质感细腻得如同婴儿的肌肤,触手生温。
朱泥与红泥原矿
4、成型工艺上,红泥较为“随和”,成型工艺相对容易,无论大小壶型皆能驾驭;朱泥却极为“娇贵”,泥性娇弱,成型难度极大,大壶型的成品率低得可怜,而小壶在成型后则尽显可爱灵动之态,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精灵。
二、明清时期朱泥就已经绝迹了?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高,是红泥中之精品。
常常听闻有人说明清时期朱泥便已绝迹,实则大错特错。朱泥既为红泥中的精品,只要红泥尚存,朱泥便不会灭绝。那些所谓的绝迹之说,多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炒作抬价而编造的谎言。在宜兴的矿山深处,朱泥矿脉依然静静沉睡,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开采。
三、无朱不皱?
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朱泥壶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
现在,烧窑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各种环保新窑,如电窑、气窑等可以把温度控制得比以前好的多。
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收缩比例不是很大的话,再加上制作者对朱泥泥性的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四、朱泥色泽红艳?
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时间长短不同,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所区别。有些朱泥壶红中泛黄,只是泛黄程度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偏红。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示 赵庄朱泥
结晶度高,外观光洁明亮 ,打碎后看其断面接近瓷器,然而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经泡养后逐渐变红润。
五、朱泥为什么都是小品?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泥性重砂性弱,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整体收缩比可达25%左右,烧成收缩比例大极易变形。所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六、成型难度在于哪里?
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
有些朱泥含铁极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七、朱泥适合冲泡什么茶?
朱泥密度高,气孔小,透气性相对略逊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透气性),对扬香很有作用。
用朱泥壶冲泡台湾高山茶、铁观音、龙井、 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茗茶,扬香力特高、茶汤紧结柔滑,回韵悠长,好泡养,易现包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