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谜案被揭开: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找到,原来他在此地终老?
明朝第一谜案被揭开: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找到,原来他在此地终老?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谜案之一。2006年,一位贵州农民发现的一枚神秘大印,似乎为这个持续了600多年的历史之谜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一直是历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尽管明朝官方资料记载他死于南京的一场大火,但那具烧得无法辨认的尸体始终无法平息众人的疑虑。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从泉州出逃海外,也有人认为他在河北、福建等地削发为僧。
然而,2006年的一次偶然发现,似乎为这个谜案带来了新的线索。一位名叫“朱永斌”的贵州苗族农民,拿出一枚传承了百年的神秘大印,这枚大印可能揭示了建文帝下落之谜。
据“朱永斌”描述,这尊大印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宝贝,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父辈们曾多次强调大印不能丢失,因为自家先祖有人曾当过皇帝,这方印就是这位皇帝传下来的。与这方大印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一条让朱永斌觉得颇为奇怪的祖训:不能和姓谢的人通婚、也不能与之结仇。
2006年4月,在乡邻的引荐下,朱永斌与一位名叫谢伟臣的老者交谈,似乎弄懂了这一切谜题。据谢伟臣回忆,自己的先祖是明朝征讨云贵地区的明朝军官,之后就世代定居贵州。不过当时有位名叫谢锐的先祖因功被征召入锦衣卫,成了朱允炆的侍卫。相传南京城破之时,谢锐带着一批忠心于建文帝的锦衣卫成员,护送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趁乱逃离京城。后来经过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贵州安顺的苗族地区隐居,朱文圭娶了当地苗人之妻繁衍生息。而谢伟臣先祖则在一次平叛过程中阵亡。自此,谢家人和谢锐及朱文圭等人失去了联系。
两个家族的故事线几乎吻合,而且他们也在周边找到被当地人称为“谢将军墓”的坟墓,似乎更印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为了确定朱永斌就是建文帝的后代,谢伟臣和朱永斌专门找了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让他们颇为激动。
经过专家的详细鉴定,破译出了印章上“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的意思:国家发生大难时,流亡在外的君王给随行的侍卫用的印章。终明一朝,符合这种情况的只有靖难之役和南明小朝廷。再根据铸造手法、印字书体等细节以及朱谢两家族的传说,这极有可能是建文帝流亡期间所铸造的。这件事惊动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他们对这方大印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还特意派出多位专家前去考察。经过专家们的进一步确定,这枚大印的确铸造于元明时期。由此可见,朱允炆及其后代,很有可能逃亡到了贵州地区隐居。
而且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贵州的确是朱允炆逃亡的不二选择。首先,朱允炆在位期间非常注重对云贵等地的管理。自洪武14年顺利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花费很大的精力对云贵地区进行治理,还不断加强军事控制。经过一番折腾后,云贵地区成了明王朝管控最严格的地区,可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而朱允炆刚即位,就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设立了苗民长官司,并废除“铜鼓卫”。这相当于现在的民族自治政策,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此外,他还提拔了多名顾成等多位贵州官员入朝为官,使得当地百姓非常感念其仁慈。
另一方面,当时云贵地区的明朝驻军大多都是和傅友德等人南征的队伍,这些人和朱棣并不熟悉。这就意味着云贵地区几乎没有朱棣的“眼线”,而且这些洪武旧臣,也会因感念朱元璋恩惠,对朱允炆照顾有加。最重要的是,贵州地区山高林密、环境恶劣,即便朱棣有心抓捕他,他也能逃入茫茫深山避难。
在如今的贵州地区,也的确有很多关于朱允炆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传说。例如长顺县附近的白云寺,就被很多人认为是朱允炆逃亡过程中停留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朱允炆亲手种下的两棵杉树,还有天子洞、大龙潭等一系列和朱允炆有关的古迹。甚至清朝文学家谷应泰,还记录了一首由朱允炆留在白云寺的诗,似乎更增加了几分真实性。除白云寺之外,贵阳朱昌茶饭寨、一宿庵等一系列名胜古迹,都流传着他的故事。此外,谷应泰还将他流亡至贵州的具体行程整理出来,这其中贵州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站。
这些历史古迹的传说,再配合上朱永斌家族的大印和故事,也让不少专家都相信朱允炆的下落在贵州。只是,这点并未得到史学家的具体证实,因此还需要更多证据来作为证明。
朱允炆作为皇帝或许不算成功,尤其是处理爷爷留下的藩王问题上操之过急,最终落得个丢失皇位的结局。可他对于云贵地区的发展确实做了不少好事,这也是后世认为他逃亡到这里的重要依据。也期待有专家学者能揭开这个明朝第一谜案,让人们对600年前的历史有更清晰的认知。
参考资料:
武汉晚报:《明建文帝客死贵州苗区?朱姓后裔捧出神秘大印》
人民政协网:《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知网:《贵州的建文遗踪》
知网:《影落江湖成王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