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怎样凭着一己之力在长征中逐步扭转败局的?
毛泽东是怎样凭着一己之力在长征中逐步扭转败局的?
导读: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而毛泽东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如何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正确决策,逐步扭转红军的不利局面,最终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领导地位,带领红军走向胜利。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重兵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在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陷入绝境。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初期还算顺利,但在湘南地区,蒋介石察觉红军西进意图,部署重兵进行围追堵截。毛泽东审时度势,建议趁国民党军队调集间隙组织反击,但自大的博古和李德对此不屑一顾。红军被迫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虽然突破了封锁线,却付出了5万多人的惨重代价。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右二)
湘江战役后,红军指战员对博古和李德的不满达到顶点。毛泽东主动提出与王稼祥、张闻天同行军,通过讨论和分析,王稼祥和张闻天很快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提出改变战略方向,立即转而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周恩来同意了这一主张,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党中央和红军主力从死亡线上拉开。
红军时期的博古(右)和李德(左)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讨论红军战略行动方向。博古坚持北上湘西,毛泽东则主张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1935年1月1日,毛泽东在猴场会议上重申了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的主张,获得多数支持。
遵义会议期间的张闻天(右)和王稼祥(左)
1月7日,红军解放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召开,彻底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话剧再现遵义会议场景
从中央红军撤出赣南开始长征算起,直到遵义会议召开,这一路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数次面临生死考验,都是毛泽东及时提出正确意见,以一己之力把党和中央红军数次从灭顶之灾的危险中拉出来,逐步扭转败局,赢得主动。此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了军事史上辉煌的“四渡赤水”战役,成功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进入陕甘地区,宣告了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