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龙宫的地位……
从《西游记》,看龙宫的地位……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中国人对龙有着悠久的崇拜传统。龙的形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人自称为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将龙视为祖先进行崇拜。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穿着龙袍,坐龙椅,住处有九龙照壁。民间百姓则将龙视为司雨之神,各地所建的众多龙王庙就是这种崇拜的体现。
尽管中国人喜爱龙,但龙的形象并非亲民。它象征着权威、力量和正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龙的形象在古代建筑、宗教、文学、绘画艺术中不断演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然而,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龙的地位进行了独特的设定。四海龙王以东海龙王为尊,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按照玉帝的指令行雨,管理人间的江河湖泊。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受到惩罚,如泾河龙王的遭遇所示。
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龙王在天庭体系中地位较低,甚至成为天庭的"高级食材"。例如,哪吒三岁就敢闯入龙宫大闹一场,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和披挂时,龙王只能唯命是从。唐僧师徒西行时,孙悟空向龙王求雨,龙王只能勉强吐出一口口水应付。龙的口水、尿液在人间被视为珍贵的补品和灵药,龙肝凤髓则是天庭蟠桃会上的珍馐佳肴。
天庭对龙的管理比对成仙得道的神仙更为严格。龙除了有固定的岗位职责外,还是天庭豢养的"高级食材"。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天庭才不去管龙宫的子息繁衍,龙王都是多子多福,妻妾成群。
相比之下,天庭的神仙在婚育方面受到严格限制。想结婚生子必须向玉帝申请批准。即使是太上老君这样的高位神仙,也不能触犯生育的"红线"。而龙宫则鼓励生子,龙王都有众多子女,这些龙子龙孙长大后根据德行及特长分配到不同的河流、海洋或湖泊中管理水族。但龙的生杀大权却掌握在天庭玉帝手中,犯了罪的龙都要上剐龙台,肉身将变成天庭众神的美味佳肴。
《西游记》中龙族为妖的案例不多,其中一个是在第六十三回祭赛国乱石山碧波潭的万圣龙宫,万圣公主招了个九头虫的夫婿,偷了金光寺的佛宝舍利,还下了血雨,给寺僧引来无妄之灾。孙悟空在路过的二郎神七兄弟帮助下把老龙王打死,把凶恶的九头虫打伤,把佛宝舍利子重新安放在塔上,又用龙女从王母娘娘那里偷来的九叶灵芝草扫塔后,把灵芝草安放在瓶中温养舍利子,这个大名鼎鼎的金光寺才时隔三年重新大放光彩。在悟空的建议下,国王将寺庙改名为"伏龙寺",好好地平息了一场僧人冤屈。
《西游记》中龙的地位被人为降低,这可能反映了吴承恩对皇权的不满。作为一个才学俱佳却屡试不中的学者,吴承恩通过降低龙的地位,暗示"真龙天子"也不过是天庭的一道菜,以此寻找内心的平衡。
《一本正经话西游——超越神魔:〈西游记〉给的三十五个成长觉悟》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三觉言谨/著
本书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只是以《西游记》的文本和故事为蓝本,讨论一些人生的感悟,不讨论《西游记》的作者之谜,当他就是明朝吴承恩老爷子生命后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一生阅尽天下书、历遍人间苦、洞见社会人生的智慧结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感悟这本名著的智慧和魅力。我们把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之路和他们与妖魔鬼怪斗争的经历,当做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就足以理解:人生的一切悲苦、孤独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都需要无比坚强的心念去护佑;我们把西天路上的一切妖魔鬼怪,当做自己的一生所必须要面对的沟沟坎坎,就明白应该有更大的勇气去搏杀、去捍卫、去保护;我们把取经当做人生实现觉悟的历程,就能够更深刻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涵养一颗更为坚定、无畏、智慧、广阔的心。
【作者简介】
三觉言谨(闫远凤),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外交学院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俄语高级译审专家。曾在中亚和俄罗斯工作多年,先后担任多家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市场、外事、行政等管理职务。认为快意人生,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觉知、觉醒、觉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