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暴力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吗?
2009年,意大利法庭做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判决:一名杀人犯因携带MAOA基因突变而获得减刑。这一判决引发了关于基因与犯罪责任之间关系的激烈讨论。
人犯罪能怪到基因头上吗?暴力这事儿应该怪基因吗?这其实涉及人与基因的又一个大问题,人类的性格、行为认知能力,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人的性格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类似的概念还有人格、气质等。这些名词通常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那生物学家怎么来研究性格和基因的关系呢?
我们需要把性格拆分成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的成分,比如内向或外向,冲动或内敛,然后把具体的反应还原到我们定义的行为反应链中。
举个例子,面对陌生人的挑衅行为时,个体的反应是静观其变还是冲动地挑衅予以回击?这些反应如何在人类的大脑处理器中完成抉择?这个过程是否跟基因有关,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就是生物学家研究性格和基因的关系的基本逻辑。
暴力基因MAOA
暴力基因的发现要从1993年说起。那年,荷兰有一大家子的妯娌之间经常相互诉苦,说她们的丈夫劣迹斑斑,有严重的家庭暴力倾向,甚至还发生过纵火等恶性犯罪行为。其中一位主妇觉得她们不能再这样忍受下去,于是号召大家一起去找医生或专家问问她们的丈夫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荷兰一位专门研究人类基因的布鲁纳教授听完她们的诉苦之后,马上猜到这可能是基因的问题。亲属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很高,因为都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所以如果一大家子上下几代都有非常相似的行为缺陷或生理疾病,科学家就有理由怀疑这些缺陷跟基因有关。
通过研究,布鲁纳教授发现这些有暴力倾向的男性家族成员的MAOA基因发生了突变,其中一个碱基从C变成了T。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基因突变导致MAOA基因编码的单胺氧化酶生产到一半就被运送出了蛋白质工厂,成了次品。这意味着什么呢?
单胺氧化酶的作用是降解大脑中传递神经信号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里的神经细胞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决定了我们的“冲劲”。
比如一个人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当到达登顶前的最后一个海拔8300米的营地后,谁都知道,再拼最后500米就能吹一辈子牛皮了。这个时候攀登者的大脑里就会分泌特别多的多巴胺,让大脑非常兴奋,集合身体里所有的力量,向8848米顶峰发起冲刺。有趣的是,一旦登顶珠峰,登山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慢慢减少。然后他们就会觉得人生的重要目标都实现了,登顶成功也没那么刺激了。
这个多巴胺逐渐减少的过程,其实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需要冲顶的时候,大脑需要集合所有的力量,激发身体潜能,但是人体不是机器,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所以登顶以后一定要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大脑不能太兴奋,这个过程就需要MAOA这个单胺氧化酶来把多巴胺降解掉。
如果MAOA基因发生突变,产出的单胺氧化酶是次品的话,多巴胺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不停地刺激神经细胞,让大脑过度兴奋。
因此,携带这个基因突变的人确实容易冲动,遇事不容易冷静下来。
从原理上看,MAOA基因突变与暴力有关好像真说得通。这个研究当年让无数人都震惊了,MAAOA基因成了大名鼎鼎的“暴力基因”。
那么,我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有暴力基因突变的人会不会是潜在的罪犯呢?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是否需要把那些有暴力基因突变的人抓起来,或者至少先把他们监控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