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很爱“吹牛”的人,无非两种心理,很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很爱“吹牛”的人,无非两种心理,很准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ALBLGDA055690F4.html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似乎自己把事实夸大,让自己显得很厉害,就真的能够换来他人尊重。事实上,爱“吹牛”这件事,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缺点。

冯唐的《三十六大》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茶馆中,几个人相约喝茶闲聊时,老板也来参与,动不动就将话题转到自己包了几亩茶地,所产都是极品茶的事情上。为了增加说服力,老板甚至将极品茶拿出来让大家尝尝。众人点头称香,但老板不知道的是,那些人中,恰好有几位对茶颇有研究的顾客,只是为了给他面子,没有点破他在吹牛。

好像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似乎自己把事实夸大,让自己显得很厉害,就真的能够换来他人尊重。事实上,爱“吹牛”这件事,恰恰暴露了一个人的缺点。正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很爱吹牛,随意承诺,张口就编故事时,无非是源于两种亟待解决的弱者心理。

“过度补偿”下的自卑

美国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傅佩荣,除了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之外,还是享誉东南亚的演说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傅佩荣小时候患有严重口吃。从8岁到17岁,傅佩荣很少同人讲话,他怕自己的口吃遭到嘲笑,所以故意掩盖自己口吃的事实,但上大学之后,他想要改变自己。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如今的傅佩荣不再是那个口吃的小男孩,而是享誉中外的讲师,更在《百家讲坛》中讲过《易经》、《老子》等。

因为某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想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平衡自己的缺点,这便是所谓的“补偿心理”,这起正面积极作用。但还有一种人,早已经从积极的“补偿心理”,变成了消极的“过度补偿”。

鲁迅笔下的“阿Q ”,便是一个不断在过度补偿自己的人。阿Q收入低、住处残破,生活在社会底层,连身材都不如别人,也没有朋友,没几个人看得起他。这种状态下,阿Q却很爱吹牛。打不过别人,他却吹道是自己不愿意和儿子计较,似乎是自己大度;说起之前,他总是强调自己“先前阔过”,似乎不在意金钱。但其实,他只是在用“自我补偿”的方式,来寻求一时的内心平衡。

很多爱吹牛的人都是如此,吹自己买了多好的东西,吹自己家里有多少钱,怕的其实就是被人看不起。在这个过程中所暴露的,是他们“过度补偿”的心理和自卑的本身,一旦不懂克服这种心理,建构的幻想,最容易让人迷失。因为“补偿心理”过了头,只会让一个人沉醉在虚幻当中。

“达克效应”下的无知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吹牛”的人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呢?特殊在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吹牛”,他们只是在简单描绘自己世界里的成就,是无知让他们显得“自大”。

想起曾看过的一个故事。









一次动物聚会,乌鸦一直在吹嘘自己的实力,它说自己的歌声独特,说自己的羽毛漂亮,说自己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鸟类”。其他的动物哄堂大笑,都觉得它在吹牛,乌鸦哭着回到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带它去见了歌声更美妙的黄鹂,见了羽毛更鲜亮的灰燕,见了智商更高的渡鸦,乌鸦这才明白,是无知和爱炫耀,让它成为了其他朋友眼中的“吹牛大王”。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作“达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越是无知的时候,越容易认为自己一无所知,因为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才会把脚下的世界当成一切。那些吹牛时还一本正经的人就是如此,看起来他们是虚荣,才想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实际上,他们有可能是无知,这才骄傲自满。尤其是那些吹牛时,连自己都相信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太无知。

俗话说:“福祸无门,为人自召。”未来是福是祸,有些时候不是命运本身决定的,而是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有些人,把幻想当事实,沉浸其中时,命途多舛是必然。有些人,把无知当自信,不愿进取时,步步后退是结果。

那些爱“吹牛”的人,无论是明知道在吹牛还要吹牛,还是连自己在吹牛都看不清,都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究其根本,太爱炫耀。人这一生,炫耀不难,随意捏造能骗自己,信口开河能糊他人,但更关键的,是让自己脚踏实地,成为连自己都看得起自己的人。

余生,愿我们都能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戒“吹牛”,就是戒“无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