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熊廷弼之死,传首九边,就预示着明朝在辽东的彻底失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熊廷弼之死,传首九边,就预示着明朝在辽东的彻底失败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A9306EL05567NWW.html

首先要确定一点,天启皇帝虽然在各个方面不如崇祯皇帝,但唯独在对待辽东女真的问题上,天启的策略无疑远远高于崇祯。自万历杨镐经略辽东开始,到崇祯一朝的洪承畴为止。有能力的辽东“总督”实际上就四个,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和袁崇焕。四个人只要有一人任用到底,就必然能成功。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因其父朱常洛在位仅29天就因“红丸案”而暴毙,16岁的朱由校经群臣拥立即位。在位七年,因意外落水成病,又加太医误诊而亡。终年23岁。朱由校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皇家教育,所以显得昏庸无能,又因喜好木工活。被称之为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后,女真的威胁日益显露,内部腐败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民生凋敝、日薄西山。

但不得不说的是,天启年间是平定辽东最佳时机,可惜天启皇帝没有把握住,而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熊廷弼被杀并传首九边,就此导致大明在辽东问题上由战略主动转为战略守势。自万历四十七的萨尔浒之战后(1619年),在短短两年时间之内,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先后失守,失地千里,近20万明军溃不成军,整个辽东地区基本上都被努尔哈赤的后金占据。在此期间有人向刚刚登基的天启推荐了时年52岁的熊廷弼,并直言:“非其不能安辽事”。

熊廷弼,字飞白,言官出身,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人,熊廷弼出身很低,家中极为贫困,但自幼聪慧,学习很优秀。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8岁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后因能力出众被擢为监察御史。

从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开始处理辽东事务,并巡按辽东。熊廷弼在辽东几年,勤勤恳恳,杜绝送礼,虽然身为文官,却能够左右开弓,在辽东为官多年,十分熟悉辽事,能看懂军报,尊重武将。亲自核查军情,审查大将小吏,绝不姑息养奸,辽东的军纪和民风有了很大的改进。后来,熊廷弼在南畿为督学,纪律严明,很有声望。后来因被人弹劾而弃职而去。但熊廷弼在辽东的政绩被朝中大佬所熟知。

明军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惨败,从此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军事实力彻底丧失。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熊廷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任的,被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后加兵部尚书衔)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还没有等他上任,开原和铁岭也被努尔哈赤攻下,整个辽东人心惶。这对还没有上任的熊廷弼可谓是当头一棒。

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总兵贺世贤嗜酒轻敌,加上城内降夷复叛,最终沈阳沦陷,这也是熊廷弼不信任辽人的原因。在京城期间,熊廷弼向天启皇帝提出了经略辽东方案,即,三方布置策。

一、经营辽西的核心广宁城,重点设防。

二、在天津、登州、莱州设置水师,从海上攻击辽南,牵制后金。

三、在山海关设置重兵。

此方案还要求得到朝鲜的援助,从侧后威胁后金。这一点,熊廷弼显然高估了朝鲜的力量。

这个方案一出,立即得到了天启帝和内阁大臣们的一致认可。兵部表示将全力配合该方案,他们不认可也不行,因为内阁也根本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内阁根据这个方案,让兵部尚书熊廷弼驻守山海关,辽东巡抚王化贞驻守广宁。而这个方案需要多少钱粮呢,史书记载了九个字:议兵三十万,议饷千余万。天启帝几经考虑批准了这个方案,为此设立“辽饷”倾举国之力满足熊廷弼的要求。并统一交由熊廷弼处理,同时,天启帝任命王在晋总督为工、兵、户三部,全力调配军饷和器械。而“辽饷”,就是从熊廷弼搞出来的。后来,从熊廷弼被杀,与熊廷弼的“贪污”有很大关系。

在经略辽东的时候,熊廷弼始终反对重用辽人与辽人守辽土。熊廷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在经略任上,恰处于萨尔浒到广宁失陷的阶段,萨尔浒前至广宁失陷辽人守辽土是错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辽人此时既不可信亦不足用。熊廷弼防备辽人做法正确。在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到攻占广宁时,辽人已经心不向明朝,而心向虏。生于辽, 不如走于胡”已经成为辽人心中所识。在经济上,努尔哈赤采取汉人谋士的意见。任由辽人开垦农田,仅收取很少的赋税,且不差不役。

熊廷弼在任那会儿,辽东局面神仙难救。固守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是唯一的措施。老百姓已经被逼到宁肯做鞑子也不跟着大明混的地步了,谁来都没用。再就是,新募的辽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形成战斗力的,而辽东当时的情形迫切需要一批数量可观,质量又过得去的兵马进行防御。

将帅不和是兵家之大忌,而熊廷弼与在广宁的王化贞就是谁也看不上谁,谁瞅谁都别扭。按照常理,王化贞应当接受熊廷弼节制。但王化贞根本不惧熊廷弼。二人最大分歧就在于在作战方案产生了分歧。具体来说就是熊廷弼强调防守。而王化贞,则主张积极进攻。无疑,最后的结果证明了王化贞是个志大才疏之辈。而熊廷弼虽然反对王化贞,偷渡辽河,攻击努尔哈赤,一举收复辽阳庞大计划。但他却无法制约王化贞。

原因在于,王化贞虽然是熊廷弼下属,但王化贞后台很硬。是当时首辅叶相高的学生,所谓我家后墙硬,人家后台硬。关键还在于此时的兵部尚书也是极力支持他,在这种情况下,巡抚王化贞和经略熊廷弼各自上书天启皇帝与内阁,让皇帝来判断孰是孰非,就在内阁还在商议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领大军渡过辽河,直取广宁而来。战略时机就在这样的扯皮中耽误了。

努尔哈赤大军来袭,战斗首先在广宁外围的西平堡展开。参将黑云龙战死。西平堡守将是罗一贯,后金开始招降罗一贯,而罗一贯非但不投降,反而在城头招降后金兵。此等伤害性不强,侮辱性极大的做法,立即招致努尔哈赤的猛烈攻击。罗一贯死守西平堡两天,最后战死沙场。罗一贯以3千人马人,抵御了努尔哈赤了4个旗合计5万人的攻击,由此也可以牵制后军主力2天时间,给了熊廷弼和王化贞组织广宁防守的时间。由此也可见,当时的大明基层军官还是很有军事素养,能力也不错。关键在于忠于大明。

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得知西平堡被围,熊廷弼立即派遣孙得功、刘渠、祁秉忠带三路大军,合计3万人来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孙得功居然是一个潜伏的“明奸”。早前就暗中投降了努尔哈赤,等到刘渠、祁秉忠带兵出战之时,孙得功当即反水,从后面攻击的明军,刘渠、祁秉忠猝不及防之下,明军全线溃败,三万明军全军覆没。

孙得功随后逃回广宁,王化贞对孙得功十分信任。还要为他表功,王化贞就是那种典型的你把他卖了,他还帮你数钱的二乎蛋,对于孙得功而言,他现在就想拿下广宁城,并把王化贞送给努尔哈赤。就在这种情况下,孙得功此就在城中大肆造谣,称后金兵马上就到,并派叛兵封锁城门,实际控制了广宁。王化贞得知情况后,下令守城,但众将皆不应,广宁城已经失控。王化贞只得出逃,城门的叛兵不让出城,幸亏手下力战,才逃出城外。由此也可见王化贞就是一个笨蛋。**

由于当时主力部队王化贞手里,熊廷弼此时驻扎在闾阳,在看到狼狈逃回的王化贞,熊廷弼就把5千人交给王化贞指挥,自己组织军民入关,并下令烧毁所有军用物资。此时王化贞建议守宁远,熊廷弼不听,坚持带兵入山海关。跟随着一起逃命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溃军近十万。由于熊廷弼举措失当。导致全线溃败。啼哭之声,震动天地。结果就是“竭四海九州之物力,不能成尺寸之功”。

广宁的失败,熊廷弼和王化贞难辞其咎,双双下狱,被判死刑。熊廷弼花了4万两银子贿赂内官,得到了缓期执行的判罚,熊廷弼后来又反悔,不出钱,这有点要钱不要命了。熊廷弼不知道咋想的。因此惹恼了魏忠贤,不久就被杀,传首九边。崇祯年间,有人开始给熊廷弼鸣冤,崇祯没有同意。熊廷弼死时五十七岁。崇祯二年(1629年),得以恢复官爵,谥号襄愍。

熊廷弼的失败完全应该由王化贞负责,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退守山海关。因为以他当时的声望和兵力,回城去压住乱军,只要他愿意做,成功率就算不是百分百也有百分之八十。但他没有。熊廷弼应该知道,他跟王化贞虽然关系不太好,但利益是一致的。王化贞丢城,他也不可能全身而退。杨涟评价熊廷弼:“议经略者终难抹杀其功,怜经略者亦难掩饰其咎。”

明末辽东战争,因为民夫数量不足、本地的粮食不够。极度依赖于关内的钱粮供应。而各种运输极为困难、运输成本高昂。后勤压力巨大。粮草不够,明廷就只能拼命发银子,银子从哪里来。只能是大征辽饷,每年填入辽东的500万到600万两银子,再加上官员贪污,极度被压榨的普通老百姓自然只能选择起义,而李自成不过是其中一支而已。内外交困之下。熊廷弼,卢象升等人就算是再有本事也是无用。

熊廷弼本人不是东林党。但他却可以算成是东林党和阉党斗争受害第一人。历史地位非常奇怪。自崇祯时代以来,愿意为他说话的东林党从来不少。后来,大学士韩爌请求将熊廷弼尸骨归葬,得到崇祯的许可。熊廷弼死得冤么?且不说给国家带来多少损失,就是对普通百姓来讲,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就一点来看,熊廷弼一点都不冤。那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冤死的呢?你怎么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