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莫言:我愿意与AI赛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莫言:我愿意与AI赛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hecover.cn/news/Rq%2BU8U3gFUCH90qSdq8Jkw==

2024年春天,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通过视频会议室的形式,对莫言先生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采访。通过这场深入交流,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杰出作家在艺术、人生中进取不止的精神:向年轻人学习、愿意与AI赛跑。那个在微信公众号上以表情包让年轻人哈哈大笑的莫言,那个在诺奖领奖台上严肃的莫言,是同一个人。他不再是40年前的“黑孩”,但又是40年前的“黑孩”——依然赤忱、天真依旧。

书法:纯真明媚的艺术追求

莫言透露他很多时候是用左手写毛笔字的。因为他发现,自己用钢笔书写了大半辈子,导致写毛笔字的时候,原先的用笔习惯很容易就跑出来,写出来的毛笔字有点像放大的钢笔字。于是他尝试用左手写毛笔字。刚开始很别扭,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越来越灵活,心与手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朋友看到我用右手写的钢笔字,惊讶地发现也明显发生了变化。”如今,他会左右手交换着写,意在追求一种笨拙感与陌生感。


莫言与好友王振(图据“两块砖墨讯”)

这几年,莫言和他的书法家朋友王振去过很多地方,实地寻访过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迹,会到一些县级博物馆里看当地历史上的民间书法。过去的教书先生、秀才,甚至一些账房先生留下的字,让莫言觉得非常有趣味。这些被历史烟尘遮盖的民间书写给了他很多启发。“我们还会关注路两边一些小店的招牌,比如我们去湖南的凤凰拍了很多店招的照片,这些招牌有的是当地的书法家写的,有的是店主自己写的,体现了他们的个性。”这也让莫言感慨,根植于民间的书法,往往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莫言(右)与王振在非洲东海岸 摄影 :陈玲玲

虽然对书法如此热情,但莫言坦言,他不是书法家,也没有成为书法家的梦想,“我只是书法与诗词创作的爱好者。”他希望通过自己对书法的践行,能唤起更多的人用毛笔书写以及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如果书法变成少数人的行为,土壤不肥沃,就很难长出茁壮的大树。假如全民都在书写,自然就会产生大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和王振一起创办‘两块砖墨讯’微信公众号,就是想要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戏剧:从文学到舞台的转变

莫言曾经宣称,“戏剧创作方面,我是一个学徒,但我有成为一个剧作家的野心。” 他还多次对外透露,他接下来的文学创作有非常清晰的写作方向,就是写戏剧。2019年,莫言与他所任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几位老师以及余华、苏童等作家好友一起,去了莎士比亚旧居。在莎士比亚的塑像前,莫言发誓要用他的后半生“完成一个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换。”

莫言喜欢写戏剧,不是新鲜事儿。得诺奖之前,《蛙》的第五部(最后一部)就是一部话剧。获诺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个戏曲文本——201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锦衣》。他一直希望能够把它编成一部京剧。上海的京剧大家尚长荣先生读了这个剧本说很好。这让莫言很高兴,“能得到尚先生这样泰斗级人物的肯定,我觉得好像是获得了毕业证书一样。”

在莫言看来,与小说相比,戏剧有独特的吸引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是对话的艺术,是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本身的弹性,语言背后的暗示、隐喻、幽默和潜台词都充满魅力。真正优秀的话剧有一半的话是观众自己在心中补充的,台上的演员有很多潜台词是没有说出来的。”

2023年6月,莫言最新剧作《鳄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被称为一部“从小说家到戏剧家华丽转身之作”。作品以四幕剧的形式,艺术再现了一个悲剧故事。2024年1月,央华戏剧正式宣布将把您的剧作《鳄鱼》搬上舞台,引起大家高度期待。《鳄鱼》首演苏州站目前已经正式开票,8月30日至9月1日将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还将展开全国巡演。演出阵容也很强大,包括赵文瑄、邓萃雯、张凯丽等老戏骨。

面对AI:求新求变

莫言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3年5月16日,在《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上,莫言在给好友余华颁奖时透露,这份颁奖词是找AI 帮忙写的。他还试着用 AI 写过一首关于江边送别的七言律诗,“给它输入一些关键词,比如江边、深秋、红叶、大江、帆船,瞬间就生成了一首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律诗,但都是陈词滥调,是似曾相识的东西。不过,将来人工智能能不能写出类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好句来,现在还不好说。”

2024年3月11日,来自英国的非洲裔诺奖得主、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来到北师大校园,与莫言展开对话。在活动的开场致辞环节,莫言以他一贯的幽默风格提到 AI 这个话题,他提到在自己和古尔纳的有生之年,应该都不会因为AI而失业。

慈善:内心的需要

实际上,从2022年春节开始,莫言在中华慈善总会设立了“莫言同心”公益项目,用书法作品进行筹款,救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先心病患儿。


2024年3月20号,莫言老师去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看望先心病儿童。摄影:陈玲玲

教学与培养青年作家

作为95后青年诗人、作家焦典的导师,莫言曾为其第一本小说集《孔雀菩提》写了一篇序文《根植沃土,仰望星空——读焦典小说杂感》。文中他详细分析了弟子的文本,“焦典的小说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这是我阅读她的第一篇小说《黄牛皮卡》时得到的印象。这篇小说得到过小说行家毕飞宇的指导,我想他的指导应该主要是在情节的合理性与人物的行为与性格塑造之间的关系方面,而对形成了她的小说风格的方方面面,则给予了保护与激扬……后来她考了我的博士,严格地说,其实我们更是文友的关系。一个老作家的经验,也许就是他的局限,而一个年轻作家的弱点,也许可能发展成她自己的特点。这几年我们谈小说的机会并不多,但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焦典在小说的修改方面表现出来的领悟力,是让我既欣慰又羡慕的。”

寄语青年作家

莫言说自己现在主要是重复阅读,回头来看当年读过的书。“坦率地说,现在我的案头上摆的都是《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两套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都反复地读过了,现在过了40年回头再来读,还是很多新鲜的感受,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 随着读者的成长,其实书也会成长。虽然书还是那个书,但是读这本书的人状态不一样了。比如说,对同一本书,我30来岁时读出的东西,跟我现在马上70岁,读出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

未来计划

莫言透露了正在构思的新话剧,“我正在构思一个跟我家乡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关的话剧。今年戏剧活动也比较多,5月份我会去塞尔维亚,北京人艺《我们的荆柯》在贝尔格莱德的上演,会跟塞尔维亚的作家们、剧作家们、演员们作一些交流。另外,5月份《鳄鱼》会在苏州首演,然后会在全国巡演。此外,很多读者希望我能写一部长篇。目前我正在着手完成一部话剧,具体细节暂时不能透露。一旦完成,我会及时拿出来跟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莫言在八达岭长城(图据“两块砖墨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