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烟霞漫卷话衡岳——《七绝·衡岳烟霞》欣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烟霞漫卷话衡岳——《七绝·衡岳烟霞》欣赏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7830800370_1d2c087f200102dqic.html?from=news

《七绝·衡岳烟霞》是一首以描绘南岳衡山烟云美景为主题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衡山烟云变幻莫测、如梦如幻的描绘,展现了衡山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与敬畏之情。整首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衡山烟云美景的直接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集自然美、意境美、哲理美于一体的佳作。

《七绝·衡岳烟霞》
作者:史传统

翠峦浮雾隐仙踪,
衡岳烟霞幻梦重。
云绕峰腰千嶂隐,
霞飞谷口万松红。

思想内涵

自然之美的赞美

在《七绝·衡岳烟霞》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山烟云的美丽景象。首句“翠峦浮雾隐仙踪”便以翠绿的山峦与缭绕的云雾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接着,“衡岳烟霞幻梦重”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衡山烟云的奇幻与美丽,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生哲理的寓意

衡山烟云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云绕峰腰千嶂隐”一句中,诗人以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的景象,暗示了人生的曲折与多变。正如人生之路,往往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与追求。而“霞飞谷口万松红”一句,则以霞光映照下的松林美景,寓意着人生的美好与希望。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与坎坷,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超凡脱俗的向往

衡山烟云以其神秘莫测、如梦如幻的特点,激发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在诗歌中,“翠峦浮雾隐仙踪”一句中的“隐仙踪”便体现了这种向往。诗人通过描绘云雾缭绕、仙人隐居的景象,表达了对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渴望。这种向往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超越,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升华。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七绝·衡岳烟霞》不仅描绘了衡山烟云的美丽景象,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诗歌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意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艺术特色

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七绝·衡岳烟霞》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衡山烟云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用词精准,描绘生动

在《七绝·衡岳烟霞》中,诗人用词精准,描绘生动。如“翠峦浮雾”、“衡岳烟霞”、“云绕峰腰”、“霞飞谷口”等词句,都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衡山烟云的美丽景象。这些词句不仅富有诗意和美感,也让人仿佛置身于衡山的烟云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七绝·衡岳烟霞》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主题,展现了衡山烟云的美丽景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布局,使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特点。这种结构上的紧凑与层次分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七绝·衡岳烟霞》中,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衡山烟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丽,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七绝·衡岳烟霞》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全诗四句,每句都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人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诗歌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优美、流畅、和谐的特点。这种语言上的优美与韵律上的和谐,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诗人通过对衡山烟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丽,还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云绕峰腰千嶂隐”一句中的“千嶂隐”便暗示了人生的曲折与多变;而“霞飞谷口万松红”一句中的“万松红”则寓意着人生的美好与希望。这些哲理性的寓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与深度,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自然、宇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作者史传统,系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1000多篇(首)。本诗评由新浪全网独家发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