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办音乐节真的赚钱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办音乐节真的赚钱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bmcg.com.cn/details/23.html

随着2020年十一+中秋长假期的临近,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户外音乐节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到南,从摇滚到流行,音乐节已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热门选择。然而,这些看似热闹非凡的音乐节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经济利益?本文将为您揭示中国户外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盈利模式及其未来趋势。

近十几年,户外音乐节在我国完成了从诞生、探索到井喷的成长过程。据《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统计,“音乐演出产业”作为音乐产业核心层,其产业规模达到182.21亿元,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为39.85亿元。音乐节数量在2018年达到263个。除了知名的摇滚乐队们如痛仰、新裤子等,像吴亦凡、薛之谦等流行明星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节阵容中,印证了大众对音乐节的追捧,音乐节模式或许成为拉动音乐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遍地开花的音乐节到底具有多大的经济利益值得投资者如此看重呢?

紧巴巴的苦日子

一谈起钱就觉着这大概是最不摇滚的事了,然而要想把要追逐的热爱和理想搬上舞台发声却总也离不开在舞台下面念叨念叨钱这事儿。我们从国内最知名的两大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说起。

2000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一场校内演出让迷笛音乐节成为首开先河者,培养了人们对音乐节的认知,成为现象级文化。但是第四届迷笛音乐节才正式走出校园,一直依靠迷笛学校和演出公司的投资,直到2007年的第八届迷笛音乐节才扭亏为盈达到了140万元的收入。迷笛音乐节的收入主要依靠门票,虽然有赞助商找上门,但常常会理念不合,比如商家想在场内插上旗子,摆拱门,太浓的商业味和音乐节本身的气质有冲突,所以最终多数还是放弃了。

同在2007年,与迷笛音乐节比肩的知名品牌摩登天空音乐节则制定了成熟的商业化模式。两年后摩登天空音乐公司举办的草莓音乐节依靠更加娱乐化的定位,让音乐节进入主流大众活动视野。然而,花了最多的心力准备的第一届草莓音乐节只有8000人参加,亏损达100万。但是第一届打造的良好口碑使得草莓音乐节在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到2013年的第五届草莓音乐节,三天入场总人数达24万人次,制作费虽然高达1800万,票房收入却近2000万,还有摩托罗拉、苹果、Levi’s、Dior等面向年轻人的赞助商。去掉票务网站0.05左右的提成,100万元左右的场地费用以及赞助成本,最终利润400多万。2014年,草莓音乐节到场人数增加至26万人,营收达到4000多万,开设场次占据半壁户外音乐节,所获经济效益显著。

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当初对何时达到盈利情况却并不在意,行业整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国内盈利的音乐节不到15%,所以是否大幅盈利并不是关心的重点,如何维护好品牌,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才是关键。如今的摩登天空在15年年底完成与复娱文化的1.3亿元现金B轮融资,未来复娱还将追加投资到30亿,并在2016年10月,完成了C轮融资。

多模式的新市场

中国音乐节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主要包括“票房+赞助”型、品牌运营型、交易平台型三种。

“票房+赞助”型商业模式是基于音乐节盈利来源所形成的、最广泛应用的商业模式,门票收入和赞助资金构成音乐节两大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音乐节的门票分为单日票和通票,这是一笔重要的常规经济收入,宣传得当的情况下,门票收入即可超过投入成本,实现一定的盈利。而国内几大著名的音乐节品牌如草莓音乐节、张北音乐节等的商业赞助及冠名费用一般能占到总收入的30%左右,2013年北京草莓音乐节的总收入是1600万,其中票房收入1100万,商业赞助收入500万,音乐节主办方依靠这一商业模式所形成的盈利收入维持音乐节活动的费用开支和基本运营。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盈利模式简单、经济效益短视性趋向严重、受制约性强三方面的问题。

政府为音乐节各方面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也利用音乐节打响城市知名度,吸引投资、打造城市名片和旅游号召力。如迷笛音乐节与镇江政府签订十年项目合作计划,镇江政府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上千万元,同时还投给迷笛 500 万元的扶持资金,并且为音乐节提供安保及组织管理人员。

品牌化运营型商业模式是以音乐节品牌建设为目的,实现音乐节的品牌连锁化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迷笛音乐节。通过“连锁+复制”的方式实现跨区域品牌经营。音乐节发展初期主要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举办,随后向各级省会城市或旅游城市推广,结合当地的消费市场状况将演出进行空间上的转移。

平台型商业模式则有多家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媒体参加,音乐节上的表演成了挖掘艺人资源、开发艺人经纪的平台,演出交易市场得以形成,国内音乐节对这一商业模式的运用仍旧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

多元化的新发展

据音乐财经统计,2016年和2017年国内音乐节出场频率超过5次的音乐人超过了120位,出场频率超过10次的音乐人约30位对少数头部音乐人的高度依赖,无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还是附加产品都过于单调使音乐节趋于同质化。

于是室外、室内、民谣、电子、说唱逐渐成为音乐节的新关键要素,让目前的音乐节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音乐节不再只局限于乐迷间,也逐渐成为了年轻群体的社交项目。随着门槛一步步提高,户外音乐节的逐渐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一个愈发成熟的产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