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起源 |新汉口人不可不知的老汉口地理方位词
汉口起源 |新汉口人不可不知的老汉口地理方位词
汉口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名和方位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从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到近代的商业中心,再到现代的都市区域,汉口的地名演变见证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汉口的地名历史、方位词的使用及其文化意义。
汉口的成名,比武汉要早。清嘉庆年间(也有人说在明朝),汉口镇与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民国四年(1915)刊本《汉口小志》(徐焕斗修,王夔清纂)中,王葆心在所撰《序》中言:“夏口为东南一大都会,自春秋至季汉,地本在江北岸,为今汉口地。洎东吴置夏口督屯江南,地名遂移南岸,为今武昌省会地,考史者不可不辨也。”“楚谓之夏汭,吴谓之夏口,南齐谓之汉口,庚仲雍谓之沔口,祝穆谓之鲁口。”“今之夏口是时盖犹然一芦苇荒洲……”王葆心还引用清乾隆《一统志》之言曰:“汉口巡司在汉阳县北,旧在汉水南岸,后在北岸,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明设巡司,清朝分仁义、礼智两司,移本府同知驻此。”
简而言之,“汉口”是指汉水入长江之口。民国时期(1926年10月7日),曾成立“汉口市”政府,后撤销,成立武汉市。今天的汉口,不是行政区,已经是一个历史地名,在“汉口”地面上,有硚口、江汉、江岸三个城区。建国初期,武汉三镇共有5个中心城区,分别是武昌、汉阳、硚口、江汉、江岸,汉口地区就占了五分之三。洪山、青山两个区是后来扩展为主城区的。“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说的是汉口之大。
历史上,汉口几乎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地名,直到今天,虽然汉口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名,但这个地名依然作为实体地名而存在,不可随意更改。
汉口,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地名,同时,也是一个方位词。对武昌而言,汉口是江北地区,对汉口而言,武昌是江南地区。武汉人常说的“过武昌”“过汉口”“过汉阳”,这里的“过”指的是过江。从建国起到改革开放时期,“汉口”的地名意义十分显赫,例如,广播里播送长江水位公报,天天从上游依次往下游城市播报:“……沙市、监利、城陵矶、汉口、九江、安庆、芜湖……”。那时候,汉口的工厂、商店纷纷以“国营汉口”冠名。人们写信,在信封上往往写汉口某某街(路)某某号,邮政局就可寄到,准确无误。
而今,部分新武汉人和外地朋友对“汉口”的概念却有所模糊,甚至感觉奇怪。也有一些对武汉历史和地理不太熟悉的外地游客,刚来到“汉口站”的时候,还会问别人,我现在已经到“汉口”了,那“武汉”在什么地方呢?看来,谈汉口的方位词,还得从“汉口站”说起。
图1:1987年4月11日,新汉口火车站(简称汉口站)在江汉区金家墩动工。1991年4月21日,新汉口站落成,原市内铁路线撤除。初建于1903年、复建于1917年的原法式建筑风格的大智门火车站退出历史。
图2:2008年,汉口站进行大幅改造,2010年完工,外观接近1917年复建的第二代大智门火车站。
图3:大约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智门火车站。1999年,原京汉铁路线地段兴建武汉轻型轨道交通。
汉口站是汉口地区的地标
近年来,《今日头条》上有一位IP地址在广东的条友多次发文,引起“汉口站”站名争议,他的看法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口站”里的这个“汉口”其实并不存在于如今武汉市任何一个官方的行政区划范围,请问“汉口”到底是什么?他认为:既然“汉口”已经作为一部分并入了现在的“武汉市”,而且官方的行政区划里又并没有“汉口”这么一个地方,为什么大家还是执意要将“汉口”使用在火车站上呢?
这位条友的意见,引起广泛讨论,也有其他条友专门发文,认为汉口站是一个比“武汉”历史还悠久的车站。网名为“小汐闯荆楚”的条友说:“汉口”这个地名实际上已经是历史地名,现在的正式行政区划里已经没有“汉口”了,应该算是国内唯一仍在使用历史地名的火车站。汉口已经不再是行政区划,目前除了“汉口站”之外,“汉口”这两个字只留在历史和武汉人的心中。汉口站自建立以来便与武汉同担风雨,在这100多年间,它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武汉,于武汉而言,它不仅是一座纪念碑,记载了武汉的历史,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见证。它还是京汉铁路最有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
他的观点,得到许多条友的支持,多数反对汉口站改名。
笔者认为,“汉口”作为行政区划名已经不存在了,但作为历史地名,地理方位作用依然存在,就如“武昌方向”“汉阳方向”“汉口方向”。如果“汉口站”需要更名,那么,“汉口银行”是否也需要更名?还有,国家批准的武汉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有大量冠以“汉口”的名称,如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汉口新四军军部、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汉口总商会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汉口美国领事馆、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汉口华商总会等名称,是否都需要一一更名?再如,火车早就已经不烧煤了,但人们仍然还习惯叫它火车。把火车全都改称高铁以至于把火车站全都改成高铁站,也许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时期。
国务院新颁、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如果汉口站被改名了,那也许是武汉人心中又一次永远的痛。老汉口人对“汉口”的柔情,新武汉人和外地人不太懂。
高头、底下、开头、跟前
老汉口人方位词用得最多的不是东南西北,而是“高头”“底下”,还有“跟前”“开头”。如果扩展开来,方位处所词还有“铁路里”“铁路外”“街上的”“里份的”、“巷子的”。“前头的”“后头的”“边下的”。所谓“高头”和“底下”,是依照长江、汉口河流走向而言,上游方向叫高头,下游则叫底下。如:“到高头去。”“往底下走。”高头和底下的方位是相对某个地理位置而决定的,比如,在中山大道,相对六渡桥而言,武胜路、硚口都叫高头,而大智路、车站路则叫底下。相对一元路,六合路、黄埔路(今黄浦大街)以下都叫底下。当然,在高头地区还有高头,在底下地区也有底下,除非到了极至。在解放大道,高头的极至到古田,底下的极至到堤角。古田再往上当年就不是城区了,堤角再往下就是谌家矶,以前称“大队”。20世纪70年代,汉口地区派性组织搞武斗,有句话叫“上古田,下肉联,中间一条霸王鞭。”形容当时的凶猛势力。上,指上游方向;下,指下游方向。当时古田(泛称)一带大中型企业多,产业工人实力雄厚,肉联(位于堤角)也是一家大型企业。中间三阳路和球场街也分别有公汽、皮革厂、汽运等中型企业,参加武斗的工人人多势众。
还有一个词,叫“开头”,这个口语词汇现在基本没人用了,大概来自黄陂话,也许只有70岁以上的老人才记得。这里说的“开头”不是开头结尾的开头,而是指远处。比如发生一件事,许多人围观,这时有人会说:“开头去,开头去。”意思是说走远点,离开这里。60、70年代,汉口黑泥湖、后湖一带有大面积野湖荒地,住在头道街、刘家庙一带的老居民,至今还记得那里有个“开头湖”,实际上这不是湖的名称,而是相对居住位置所言的“远处的湖”的代称。与“开头”相对应的词是“跟前”。如住在开头的,住在跟前的。
汉口地区的“前后”方位
汉口的街道走向,总体上是沿汉江、长江走向纵横排列的,这种街道走向往往不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所以,以东南西北命名的路名不是没有,但很少。老汉口人一般把靠近汉江、长江的这一带,视为“前”,相反,与此相对的地方则称为“后”,比如“后湖”,就是典型的在城外的地区,参照坐标就是长江。
另外,汉口早期有两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后街”。一条后街在江汉区,靠近三民路一带。1877年(光绪丁丑秋)由清藩司刊印的《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中,就清楚明白地绘有“后街”。还有一条后街,在原德租界后方,是今天的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一段。这条街道曾有多个名称,大约建于1905年,德国人命名为弗里得里希路(Friedrich street),又有中文名称,叫后街(约1911年前)。在当时,这条街也叫华景街,大约20年代改为华清街,30年代改名汉景街,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山大道的一部分。1915年罗汉撰的《汉口竹枝词》“华景街”一诗说的就是此地:“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
既然有后街,那也应该有前街,不错,罗汉《汉口竹枝词》“歆生路”诗曰:“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如织,夜深歌吹未曾休。”前花楼街离江边不远,而后花楼街则在前花楼街的后面。
图4:1877年(光绪丁丑秋藩司刊)《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上有“后街”标记。
图5:1917年汉口特别区(原德租界)地图中的“后街”。王汗吾供图
图6:1911年汉口华景街(汉景街)上一元小路路口一家店铺门前的门牌上写着中文“后街”,一元小路墙上的路牌是“青岛路”。刘建林供图
图7:照片放大后可辨认出路牌上的“后街”和“青岛路”中文。孙庆力供图
在前、后的中间,也有叫“中街”的,如原德租界内。
在汉口,有前街、后街,上街、下街、正街、横街,林林总总。在京汉铁路没有修建以前,从长江、汉江上游坐船到汉口的,叫“下汉口”。黄陂人到汉口也叫“下汉口”,因黄陂境内有一条滠水河,由北向南,可抵近汉口入江,经麻阳街码头起坡到城区内。从长江下游乘船到汉口的,叫“上汉口”。后来,火车分上行线、下行线,南下、北上,从北京坐火车到汉口,叫下汉口,从广州到汉口,叫上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