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学设计:SID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学设计:SID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inostrong.com/article/2431.html

在当前的职业培训中,从事教学设计的业务专家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因此导致培训课程往往存在四大突出问题。第一,课程核心内容不完整。第二,缺少对教学设计质量的事前评估标准。第三,培训师资不足。第四,大规模开展培训,效果却不如预期。

为了让培训出结果、显成效,作者花费近十年的时间研究培训课程的效果、效率和吸引力,结合在工作中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标准化教学设计理论,也称为SID理论(Standardized Instructional Design)。

SID理论的基础

SID理论在ADDIE教学设计模型、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教学事件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创新。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ADDIE教学设计模型是现代教学设计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其将课程开发分为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材制作、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这五个环节。SID理论建立于ADDIE的模式之上,并且将其中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分解出来。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由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位教育学家(布卢姆、加涅)提出,将学习结果的类型分为认知、态度、心因动作三大类,又将认知分为原理、规则、概念、感官、陈述性知识等七个子类。SID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在培训中较为常见的概念、规则、原理,以及心因动作。

教学事件理论

教学事件理论也由加涅提出,将教学分阶段,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在SID理论中,提出了十五个教学成分,可以视作对教学事件理论的扩展形式。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将人的大脑类比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其中,感觉记忆会选择性地注意外部刺激,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短时记忆,有时长和容量的限制,当学员在学习中意识到并主动思考某些观点时,信息就处在他们的记忆中;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会保存很长时间,学员可通过互动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至短时记忆,并在短时记忆中通过学习对新旧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分析:确定目标和类型

大多数培训部门在接到“提升员工某一项技能”的需求时,一般是去了解该技能的概念、涉及范围。但这样远远不够,还需要确定判定标准。简单来说,将培训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作为训后判定该员工提升了这一技能的标准。

例如,企业需要提高员工使用办公软件的技巧,或者要求员工能够按要求撰写文案,此时就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方便将结果给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为参考。这个目标可能是,员工使用某一软件,在规定场景下完成多少任务,撰写了适用范围多广且符合内部要求的文案。

在本环节,SID理论还将目标划分为六个类型,以助力培训管理者在转培训需求为教学目标时,更为有效和准确。六种主要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学习成分:

  • 概念类:包括定义、特征、分类等
  • 规则类:包括操作步骤、流程、方法等
  • 原理类:包括理论基础、原理说明等
  • 心因动作类:包括技能操作、行为规范等
  • 态度类: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等
  • 认知类:包括知识记忆、理解等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培训需求对应的目标类型后,还需要延伸,确定细化的学习成分。例如,若企业要求培训员工的文案撰写能力,这个文案是一篇会议纪要,那么就会涉及格式、要求等。其中又分为,格式和要求的正例(概括过程)、反例(辨别过程)、特殊形式(泛化)、误用(窄化)。

最后,还需要根据员工的基础能力对框架进行调整,删除一些已经具备的技巧,添加一些可能未掌握的学习内容。经操作输出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完整描述,包括培训场景、培训任务和完成标准。

教学设计:优化评估工具

为了使后续的落地方案更具针对性,且能随时判断执行的效果,SID理论将教学设计界定为一个狭义的概念,核心内容为设计评估题库和定义教学成分。

在设计评估题库时,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学习成分展开。而且,若要评估学员的掌握程度,至少应该准备两组、每组不少于10份的示例样本,来构成题库。

具体评估方式有两种,都需要打乱样本材料的顺序。其区别在于,一是让学员以书面形式填写选择题,属于书面建构型评估;二是学员从题库中选出所有符合要求的材料,属于行为建构型评估。如果学员在做完题库后的得分率高于80%,则表明通过,反之意味着掌握程度还未达到目标要求。

然后,需要对教学成分,也就是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SID理论要求,培训管理者在教学设计阶段,应该写出十五个教学成分,包括“引起注意、呈现目标、激发兴趣、预习课程”等。

十五个教学成分:

  1. 引起注意
  2. 呈现目标
  3. 激发兴趣
  4. 预习课程
  5. 学习指导
  6. 学习组织
  7. 辅助记忆
  8. 回忆知识
  9. 练习
  10. 反馈
  11. 总结与复习
  12. 迁移
  13. 评估
  14. 反思
  15. 改进

其中,尤其对于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这两个教学成分,培训管理者应该注意精炼和采用便于学员记忆的方式来呈现内容,而不是直接在PPT课件中堆砌文字。

教材制作:符合标准格式

准备任何教材都应该遵循既定原则,才能在授课时做到胸有成竹、防患于未然。

  • 教师手册:应该站在教师的角度,书面呈现所有教学成分,并提供其他授课上的辅助。教师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描述、教学材料准备表、课程表、教学内容表格、评估题目、考核评估题目、合格标准。

  • 学员手册:着重呈现教学成分中的学习指导、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等内容。学员手册不是笔记本,也不属于教材。其目的在于,当学员在课后对教学内容有所遗忘时,能够帮其回忆。学员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描述、课程表、目录、正文、附录。

  • PPT课件:覆盖了教学成分中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组织和辅助记忆的方式。PPT课件是用来突出学员需要记忆和掌握的重点,因此所呈现的内容应该是精炼的,而不是长篇大论,比如教学目标、自我介绍、课程表、课堂守则、目录、章节页等。

教学实施:提前测试并修改

即使有充分的把握,在教学实施之前也建议进行形成性评估,或者是试课、试讲。如此一定会使课程获益,哪怕仅是错别字的修改。

试课、试讲并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同业务领域的专家就教学目标和评估题库来沟通交流,也可以是同专业的授课教师就诸多手册的内容进行探讨,但效果最好的还是找一些潜在学员进行模拟授课。

教学总结:从始至终复盘

教学总结在SID理论中是一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工作,不应该像大多数培训课程实施后,填份满意度调查就草草了事,而需要从教学分析开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课程的成本和收益、课程的效果和吸引力等方面。这份总结报告应作为附加反馈,与培训结果一并提交给需求方,也可以成为后续培训工作改进的依据。

总之,SID理论要求,在按照ADDIE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分析阶段确定目标的类型(概念、规则、原理、心因动作等),再据此分析出相应的学习成分;在设计阶段根据所有学习成分,设计出贴合实际的评估题库,进而归纳总结十五个教学成分;在制作阶段,产出符合标准规范的辅助学习材料,以及准备配套教学器材;在实施阶段进行试讲,发现不足并提前修改完成;在评估阶段,回顾复盘全过程,形成报告。


SID理论的结构

灵活变通,满足多元课程需求

与其他固定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理论不同,在SID理论中,无论是“金字塔”结构,还是总分总、顺序、循环结构,都可以找到对应特征。

比如,除了上述对单一培训目标的教学设计,SID理论还可以用来搭建多个培训目标的课程,也同样具有结构化特征,不过会分为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应用SID理论的多培训目标课程:

  • 方式(a):可以先完成单一培训目标的课程设计,再将众多单节课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 方式(b):仅在课程的主体阶段,将多个培训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组合。这两种方式都要先学习基础的知识或技能直至掌握,再进入下一阶段。

可以看出,采用SID理论设计的课程可以非常灵活、模块化地组合,既能将学员需要学习的内容按重要程度排序,也能删除原有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应对不同学员的基础,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另外,SID理论还实现了一个突破,即融入“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理念,理论与行动的比例约为3:7。

在SID理论中,主体阶段的回忆知识、练习、反馈以及在结尾阶段的总结与复习、迁移这五个教学成分中,都要求学员给出相应的反馈行为(行动)。从更广义的互动层面上来看,激发兴趣、学习指导也包含了对教师与学员互动的要求。一般来说,运用SID理论的教学实践,若有60分钟左右的总时长,要求学员反馈行动或互动的时间便有35~45分钟。

SID理论是基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总结得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其提供了非常明确的结构,可以方便培训管理者,尤其是从未接触过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手,能够按部就班地策划出满足发展需求的职业培训课程。

当然,SID理论也提供了一套完整教学流程以及评价教学设计、课程效果的标准,可以助力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SID理论即便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SID理论过于结构化,相对熟练、专业的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课程的实现条件进行优化,以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本文原文来自《培训杂志》,作者胡峥系上海燃气有限公司培训创新中心开发主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