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漫画、视频等成为科普的载体,科学传播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当漫画、视频等成为科普的载体,科学传播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在新媒体时代,科普的形式和载体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传统的文字、图片到如今的漫画、视频,科普工作者们不断创新,让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本文通过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访谈,展现了科普工作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漫画科普: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混知”账号负责人陈磊认为,科普的目的不是马上培养科学家,而是要让普罗大众多知道一点点。每个人多知道一点点,我们的国家就会前进一大步。在陈磊看来,科普传播就如同做好科学的“后勤”工作,把科学家在科研一线奋战的成果传递给后方受众。
“混知”账号负责人陈磊
陈磊将科普画成漫画,源于自己对漫画的热爱。漫画图像化的语言有着好玩、直观的特点,即使老师教的知识全忘了,但当年看过的漫画细节都记得。因此他决定顺应天性,把科普做成漫画,让学习变成轻松愉快的过程。
“混知”账号负责人陈磊现场分享
回顾多年的漫画创作经验,陈磊认为漫画科普离不开三大核心要素:想象力、对知识严谨精准的理解、对科普的理解。以漫画讲述万有引力、时空共振、电子跃迁等概念,生动的图画为科学知识插上了翅膀,触及更多受众。
科普的本质:传播科学方法、科学道德与科学精神
深耕粒子物理学研究15年,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许金祥介绍了自己在缪子研究方面的成果。他强调,科普不只是传播知识,更是科学方法、科学道德以及科学精神的弘扬。这是他对科普的最高级诠释。
为了让隐形的缪子“现身”,许金祥与学生一起研制出“宇宙射线一缪三看”的科普装置。通过云雾室、火花室和塑料闪烁体探测器三种方式,让公众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缪子的运动轨迹。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许金祥
许金祥表示,前沿科学的普及能够激发青少年和公众对科学的热情、点燃探索未知的动力。他期待更多跨学科的合作,认为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通过不同的领域融合可以发现新的突破点。
高科技企业的科普实践:让科幻变成现实
90后青年科学家韩东成创立的东超科技,专注于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从2016年起步,公司已经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该材料的核心企业。
韩东成展示“空中成像提词器”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运用于5+X的多元场景,开展多领域合作。例如在消毒柜、医废领域进行探索;在汽车领域,助力打造空中显示智能座舱场景;在民生工程领域,开发的非接触式垃圾解决方案已在多个城市推广应用;在展览领域,打造更具科技感和沉浸式的展示体验。未来这种技术还将继续与智能座舱、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览展示领域结合,打造创新生态体系,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