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回眸 | 初心不改,潘菽数十年如一日在心理学领域深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回眸 | 初心不改,潘菽数十年如一日在心理学领域深耕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7IDVFB053471BQ.html

今天,是他逝世36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深切缅怀潘菽!


潘菽(1897.7.13-1988.3.26)

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他早年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重视通过实验方法积累科学资料,取得可靠成果,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期,他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带领和指导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并重,强调心理学科学研究和应用普及并重,强调有鉴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遗产,有批判地吸收国外心理学有价值的内容,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时运不济 初心不改

1897年7月,潘菽出生于江苏宜兴陆平村,中学时考取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17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中,他参与了抗议北洋政府外交失败的游行示威,是被军警逮捕的三十二名学生之一。这场运动让他明白,帝国主义之所以总欺负我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太弱、太落后了。而要使国家强盛起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潘菽手稿——“谈五四运动”

大学毕业后,潘菽考取了官费留学,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定去美国学习教育。到美国后,潘菽觉得美国的教育未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当时又在教育学课程中学到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改学心理学。

1927年,潘菽学成归国,被邀请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前身)心理学系工作。此时的潘菽职业已定、志向亦笃,但对心理学本身的思考却时常陷入彷徨——当时全球心理学学派越来越多,著名学者对心理学的重大问题众说纷纭,让这个学科简直“不大像一门科学”。

直到1933年,在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潘菽“隐隐约约地看到心理学的出路所在”。自此,他终生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研究心理学的思想利器。

就在潘菽为心理学寻得一线曙光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已是硝烟渐起,四处动荡不安,几乎不曾为弱小的心理学留下安心成长的土壤。

战争年代对心理学的冲击自不必言;1958年,“批判心理学的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席卷而来;之后心理学又被扣上“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大帽子;“文革”期间,全国唯一的心理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销,中国的心理学被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历经种种,但潘菽始终初心未改、永不言弃,在很多人为学了心理学而大叹“倒霉”时,他却为心理学的命运不断发文呐喊,奔走呼告。


任南京大学校长时的潘菽

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心理学深遭重创,全中国只剩下北京大学哲学系内一个心理学专业和南京大学理学院的一个心理学系,之后,南京大学的心理学系变为心理学专业,不久又决定停办此专业。当时的潘菽已是南京大学的校长,面临着要么留在南京大学,做“没有专业的校长”;要么和整个心理学系一起,迁往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合并的选择。

为了能继续在心理学领域深耕,潘菽几乎没有犹豫,在1956年带着南京大学整个心理学系一起迁往北京,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任所长,他亦是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心理学家。1963年,他突发心肌梗塞,情况危急,住院一年多。尽管当时处境艰难,潘菽却仍然牵挂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抱病著书,写下了50多万字的《心理学简札》初稿。通过这项工作,他明确了不少心理学中的问题,厘清了心理学的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更加坚信中国的心理学必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

1978年,潘菽在第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年会上致开幕词,并作报告

直到1977年后,中国心理学重获新生。百废待兴之时,年届八旬的潘菽重新挑起心理研究所所长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两副重担。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心理学较快得到恢复,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书育人 桃李天下

潘菽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和提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他的知识渊博且扎实

在大学里他曾讲授过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史等十余门主要的心理学课程。他讲课从来都是自编讲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对他的授课内容都感到新鲜丰富而深刻。虽然他不善言辞,但他认真负责的态度,朴实无华的风格,丰实深刻的思想和深入浅出的讲授,都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潘菽还有着极为认真的教学态度。哪怕班级只有一两个学生,但他同样认真备课和讲解。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一个学生缺了一堂课,也没有参加做实验,事后抄了一份实验报告交给了他。他发现后不仅严肃地批评了这位学生,还给他单独补课。几十年以后,当这位学生想起此事时还由衷地钦佩潘菽严肃负责的教风。

潘菽也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反对灌输式的教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在讲授心理学史课时,常常先把问题分给学生,分别指定参考书目和阅读的页数,让学生分头准备。上课时先由学生讲,然后自己做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潘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提出过许多进步的、正确的教育主张。他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我们中国的教育应走自己的道路,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反对模仿和照搬外国的一套。他还认为,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有身教、物教,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风气,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潘菽从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学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和教育。有一位学生说:“我说不出潘先生是怎样教育我的,可是他又确实是时时刻刻地教育着我。”


1988年3月26日,潘菽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回顾潘菽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历程,正像他自己所说:“并不是现成的康庄大道,而仿佛是山间之蹊径,颇为崎岖曲折,有时还要披荆斩棘。”他是与中国现代心理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在学术上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缩影,而他的奋斗精神也堪称中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劈波前进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参考资料:

1.中科院之声.潘菽——寻找人生的北斗 | 科学史小画

2.中国心理学会.潘菽:老一辈心理学家的青春岁月

3.中国科学报.潘菽:守护骇浪间那叶“心舟” | 寻找新中国科学奠基人

4.中国科协之声.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丨张涛:从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创新动力

5.铁力市科协.与党同行 追寻科学家精神 建功新时代:“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 潘菽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季秀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