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海、湾、陆” 广西如何开创湾区经济新未来?
统筹“海、湾、陆” 广西如何开创湾区经济新未来?
湾区经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凭借北部湾的天然优势,如何在湾区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多个维度,探讨广西发展湾区经济的路径和策略。
锻造一流强港,建设链接世界湾区的大能力枢纽
"一流强港"不仅是湾区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湾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之一。湾区通常依托优良港口条件,利用港口海陆双向交通运输便利,形成强大的枢纽经济影响力,并在全球贸易、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与国际合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广西要想发展湾区经济,就得先建设"一流强港"、形成"大能力枢纽"。
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记者 徐天保 摄
夯实一流强港基础支撑
基础设施是"强港"建设的基座,直接影响港口运行效应与湾区经济发展基底。广西应持续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对标世界一流港口标准,实施"强港"补短板行动,加快建设30万吨级原油与散货码头群、20万吨级集装箱船和15万吨级LNG(液化天然气)船泊位群,打造千万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建设一流智慧港口,加大自动化装卸、智慧商检设备配备能级,升级北港网,推广智能调度、智慧动植检,加速港口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全力将广西北部湾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智能枢纽港。
贯通陆海双向大能力通道
大能力通道决定湾区内外商流、物流、人流通勤体系运行效率。北部湾港应瞄准货源地,建设"北部湾一小时交通圈",织密港口向北沿公路、铁路、内河拓展腹地的通道网络,提升"强港"南北陆向大通道新能力。积极推动北部湾港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无水港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平陆运河,力推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沿线国际铁路港、公路港成为北部湾港跨区域"港区一体化"伙伴,畅通"西南—北部湾—东盟"多式联运通道。建设"轨道上的湾区",加速推进合湛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柳州至广州铁路柳州至梧州段建设,向东贯通边海联动大通道。
提升湾区枢纽服务能力
枢纽服务的便捷性不仅直接影响湾区资源配置能力,还能直接增强湾区对周边经济带动力。应补齐大宗商品、航运、供应链等服务集成短板,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宗商品供应链配置中心。建优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与储运基地,建设内贸集装箱中转基地,搭建全国糖、锰等特色商品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区域定价中心和重要物资战略流通走廊。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组建多式联运联盟,建设广西北部湾港—渝川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落实以北部湾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增设中欧班列始发站点,吸引港航、金融、船员培训等业态集聚,形成富有竞争力的航运服务集群。
向海产业图强,打造"海—湾—江"联动的跨域跨链产业集群
湾区经济是重要的向海经济形态,优势在"湾",潜力在"海",落点则在"海—湾—江"联动的产业集群上。纵观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工业是湾区经济初、中期发展的支柱,且陆海联动的制造业担当大梁。实施向海产业图强,建设"海洋—临港—涉海"跨区域产业集群,可叠加"海—湾—江"资源,纵深拓展湾区经济腹地,促进湾内"港产城"一体化,并带动湾外联动腹地产业跨域共建与跨链融合。因而,广西发展湾区经济也应遵循湾区经济发展规律,向海而兴、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向海产业集群。
打造全域向海的湾区现代产业集群
湾区经济通常是以区域内的产业集聚为特征,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广西可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树立全域向海战略思维,实施产业集群强基行动,全面构建以海洋经济为核心、以湾区临港工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集群。优先做强湾区临港万亿级制造业集群,紧扣"一滴油两根丝三块料",以临港产业园为载体,以精品化、链条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钢、铜、铝、纸、玻璃等产品下游化,延伸N条细分产业链,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全力做大海洋经济体量,围绕海洋"鱼、船、景",升级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产业三大传统海洋支柱产业,并加速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逐梦深蓝、向海求新的增长点。
发展全面融湾的涉海适箱产业链群
依托北部湾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引导内陆各类园区主动融接湾区经济,研究推出"广西货走广西港"降本增效新模式,大力发展涉海适箱产业链群,加速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聚焦外贸"老三样"与"新三样"的产贸融合,建立中间品生产制造基地,谋划实施"产业集群+外贸"重点扶持专项行动,持续实施"工贸强基""千企出海"工程,巩固扩大机电、服装、家具"老三样"出口规模,加快形成电动汽车、光伏、动力电池"新三样"出口竞争力。
构建跨链跨湾产业协同体系
协同是湾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跳出湾区谋发展,统筹产业升级、园区协作与产业融合,加快形成不同园区、不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新局面。强化湾内园区间协作配套,鼓励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提升本地配套率。强化湾外产业链协作,"跨湾"引培配套企业,推动共建粤桂、浙桂等省际产业共建园,鼓励建设"双向飞地",探索"长三角/大湾区总部+广西制造基地+东盟终端/市场"合作模式。强化"两业"融合,量身定制"便捷物流""快运东盟"服务体系,探索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单制"融资新模式,全力打造独具竞争力、美誉度的跨境特色产业集群。
向新提质攀高,打造"两湾"融合的协同创新集群
创新是湾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放眼全球,世界一流湾区均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溢出的高地、创新扩散的极核。如纽约金融湾区已步入"知识服务"扩散新阶段,旧金山科技湾区则主导全球"信息技术+创新"高地溢出轨迹,粤港澳大湾区亦步入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构新周期。因此,广西推动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应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吸引创新要素、耐心资本向北部湾经济区溢出,打造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协作基地。
建设"大湾"带"小湾"的科创铆接点
主动拥抱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龙头,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全力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地、新质生产力协同地、场景创新联动地。依托高新区等重点平台,主动承接广深港科创走廊"科创+""数字+""设计+"创新溢出,推动北部湾中心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开展城市间科创合作,共建中国—东盟鲲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数走廊""智走廊"。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大湾区科创走廊建设"反向创新飞地",打造精准协作的科创接点。
提升"两湾"协同创新质效
学习借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机制,推动粤桂在邕合作建设中国(广西)—东盟科技城,共建面向东盟的创新池,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试验田。同步建设粤桂数据交易场所共创中心,授牌一批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集聚一批港澳科技创客、数字创客与青年极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鼓励在新型功能材料技术、时空信息技术等领域共建产学研平台,重点共建共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富有营养的创新要素,并形成"一业一池"新格局。
打大湾区新兴产业创新协作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应用好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移植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与未来产业培育生态,对标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机制。推动基金招商与科技招商并进,创新"科技—产业—资本"组合模式,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投资、招商投创转变。积极对接大湾区"黄金内湾"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内的产业园区、高新区与大湾区的广州国际创新城、松山湖科技园、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创新联动,延伸大湾区创新链,健全"研发在大湾区、转化在广西"的跨域创新链。
规则市场"软联通",构建开放型湾区经济新门户
开放是湾区经济的鲜明标识。湾区利用"湾"的门户便利,主动承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的经济活动,打造新国际合作平台与开放型经济集聚区。因此,广西发展湾区经济,不仅要稳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也要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还要与东盟乃至全球建立新的经济链接。
稳步提升规则"软联通"水平
一流湾区经济都是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产物。应开展制度集成创新,建优高质量实施RCEP项目集聚示范区,扩大规则、规制、标准、商事等制度型开放合作,加速国际经贸规则组合落地。对接港澳,建立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合规机制,着力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实现规则融通。深化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框架下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推广大湾区外籍人才职称与执业资格互认、工作许可与出入境便利试点等制度创新。
有序提升要素"快联通"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湾区通"工程将为其他湾区的要素安全高效流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广西应主动承接大湾区的改革溢出、市场溢出与国际化溢出,以资金融通、人才流通、数据流动为关键内容,快速提升"两湾"市场一体化水平。推动"湾区通"工程向广西延伸,对标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培育区域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两湾融合"向纵深发展。
培育国际贸易"软融通"新动能
湾区是国际贸易的融通窗口,也是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通平台。应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大湾区内外贸渠道对接,实施外贸、外资、外包、外智"四外联动"机制,促进商品、服务和各类要素深度开放。鼓励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相关改革试点,优化"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认定方式。实施湾区链主企业外贸"清零"行动,持续实施"工贸强基""桂品出海"工程,加大AEO企业认证培育、桂品国际认证支持。着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试点、数字贸易新业态,形成向"新"创能、以"数"赋能的国际贸易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