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羽毛球,竟需两只鹅“奉献”?鸭鹅养殖与球类运动竟关系密切
一只羽毛球,竟需两只鹅“奉献”?鸭鹅养殖与球类运动竟关系密切
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羽毛球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产品涨幅甚至接近50%。有网友调侃说,“月薪两万也打不起羽毛球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羽毛球价格的连番上涨?
原来,这里面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知道, 羽毛球的核心原材料是鸭鹅毛,而近年来国内鸭鹅养殖规模有所下降,导致羽毛供应紧缺,价格上漲。这直接导致了羽毛球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体现在产品价格上。
据大河报报道,一只小小的羽毛球背后,凝聚着至少两只鹅的“付出”。业内人员在接受大河报的采访中告知,制作一只羽毛球需要16根刀翎,而每只鹅的左右翅膀上,最多只有7片适合制作羽毛球的刀翎。由于刀翎的大小和粗细各不相同,所以,通常需要两只鹅的刀翎,才能凑够制作一只羽毛球所需的材料。
也就是说,羽毛球的核心原材料是鸭鹅毛,而近年来国内鸭鹅养殖规模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羽毛供应紧缺。
包括鸡鸭鹅等在内的家禽,是重要的粮农遗传资源。经过人类驯化和长期饲养的鸟类,它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和经济来源,也成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的“羽毛球短缺”事件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对于这个市场现象,或许是养殖业不妨考虑的风向。比如,养鸭、养鹅,不仅可以让它们成为鸭肉、羽毛的供给者,在养殖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它们作为“捕食者”的生物防治小能手的功能。
举个例子来说,鸭子、鹅,都爱吃福寿螺。福寿螺是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农业(水稻秧苗)带来许多的损失。
鸭子是自然界中优秀的捕食者,它们以杂食性著称,特别是对于蜗牛情有独钟。无论是福寿螺的卵块,还是个头不太大的螺类,都是鸭子的“最爱”。有的地方专门把大群的鸭子放入稻田中,鸭子会主动寻找和啄食福寿螺的卵块和幼螺,有效地减轻福寿螺对稻苗的危害。
事实上,鸭子是水稻田里常见的“清洁工”,它们喜欢吃水稻田里的福寿螺、田螺等有害螺类,以及水稻螟虫、金龟子等害虫,可以有效减轻水稻病虫害。鹅是草地和果园里的“护卫兵”。它们喜欢吃草地里的蝗虫、蝼蛄等害虫,以及果园里的金龟子、尺蠖等害虫,可以有效保护草地和果园的生态平衡。而鸡是林下养殖的“帮手”,它们喜欢吃林下杂草、落叶、腐殖质等,以及林下昆虫、蚯蚓等,可以促进林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前蒋高明老师的“弘毅文明驿站”的家禽们就展示了这一良好的功能。
这个生态农场的果园养鹅、养鸡、养鸭子。这些大嗓门的家伙,把底下的杂草啃食了。这群鹅,相当于“动物除草机”的作用。
当事情出现,背后若是能综合考虑,或许,这里面有巨大的机会——不仅有利于自然,也有利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