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及同步练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范仲淹《江上渔者》赏析及同步练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5/05/503199_1142009748.shtml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词句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3.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4.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波浪。

【白话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品赏析】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渔人形象,往往是作家理想化的人物,被涂抹上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如在《庄子》里对孔丘大讲“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之道的那个渔父,是体现庄周思想的哲人;在《楚辞》里莞尔而笑,鼓枻而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那个渔父,是愤世疾俗、玩世不恭的狂士;岑参笔下那个“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的“扁舟沧浪叟”,是远离官场、“取适非取鱼”的悠闲恬淡的雅人;在柳宗元笔下的那个“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则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自我的写照;张志和笔下的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垂钓者,是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士,也即他自己。像范仲淹此诗这样客观地描绘出来的“江上渔者”的形象,是极其罕见的。这个“江上渔者”,没有悠然的情绪,没有孤傲的格调,没有哲理的认识,也没有放达的言词,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真实的渔民。对于他来说,捕鱼,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乐事,更不是什么美的享受,而是被生活所逼迫,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从事“出没风波里”的艰难辛苦的劳动。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是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写法的突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鱼虾极富,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品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这首诗的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往来人”,未必全为富有的行商和有钱有势的人,但肯定是嗜食鲈鱼、却又不从事捕鱼劳动的食客。诗人在“鲈鱼美”之前着“但爱”二字,以示对“江上往来人”的指责。“但爱”,即只爱,言外之意在批评这些食客只知恣意享受,而不知怜惜渔者的苦辛。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如叶渔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驾舟“出没风波里”的渔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鱼,却不是品尝鲈鱼美味的人。不劳而食,劳而不食,从自然经济的观点来看,这是何等地不合理啊!以渔者的事实来教育“但爱鲈鱼美”的“江上往来人”。诗人一贯主张“养民”,“爱惜百姓”,“去疾苦,救生民”,这里所表现的对渔者的关心,绝非偶然。这种鲜明的爱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形象生动。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了不平常的思想和情感。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对比强烈,耐人寻味。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同步练习】
1.《江上渔者》的作者是( )代诗人( ), 体现了( )。
2.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别是什么?反映了 什么?
4.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对这首诗中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B.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C.后两句写风浪中时隐时现的捕鱼小船。鲈鱼虽美,捕鱼却轻松。
D.此诗表达出作者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参考答案】
1.宋;范仲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3.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上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4.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5.C。解析:“鲈鱼虽美,捕鱼却轻松”错,表现的时捕鱼的艰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