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knowcat.cn/p/20241227/2325165.html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伴有多种后遗症,对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吞咽障碍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到 50%以上,主要表现为口腔到胃部传递中出现的功能障碍或传递延迟症状。

长期吞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对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物,通过鼻饲的方式给药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现代康复学对脑功能康复的研究较多,在康复治疗和针刺治疗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优势颇为显着。

本研究以 86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价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医院收治的 86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时间为2015年 6月~2017年 6月,患者入组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每组 43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 20例;年龄38~84岁,平均(58.59±2.34)岁;病程为 1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15±0.85)年。

观察组中:男 24例,女 19例;年龄 39~83 岁,平均(58.41±2.57)岁;病程为 2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2±0.96)年。

在统计学软件中准确录入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后,两组患者在上述各项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主要给予患者改善微循环、预防脑水肿、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通过鼻管进食流质食物。

观察组: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基础功能训练、饮食训练、声门闭合训练。

(1)基础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对称皱眉动作,张口后闭上,两侧交替鼓腮,使双侧面颊部充满气体,轻轻吐气。张口后,舌头前伸舔上下唇,做左右摆动训练,做空口咀嚼训练,护理人员将手指放在患者咽喉部皮肤位置,指导患者反复做吞咽训练。

(2)饮食训练:在患者进食前,指导患者坐直,使用枕垫将偏瘫侧的肩部垫起,喂食者在患者健侧一方,避免食物从口中漏出。喂食的勺子要符合薄、小的标准,从健侧喂食,尽可能将食物放在患者的舌根部。在食物的选择上,要喂食容易在口腔内移动且不会误咽的食物,避免喂食刺激性、粘性、干燥的食物。

(3)声门闭合训练:让患者发“a”音,屏气 5s后咳嗽,做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和呼气、咳嗽等动作。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干预后,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消失,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Ⅰ级;有效:经干预后,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有明显缓解,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Ⅱ级;无效: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Ⅲ级以上。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2)VFSS(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评分法:以食物送到咽喉、咽喉滞留、环咽肌开放和误咽的情况进行评价,评分等级为 0~10分,10分表示正常,0分表示重度困难,分数越低,表示吞咽障碍越严重。

(3)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比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②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测定,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86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和两组对比数据均纳入Excel表格和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型指标(性别、治疗有效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型资料(平均年龄、平均病程、VFSS评分)均用(x±s)的形式表示,用 t检验,若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95.35%,对照组为 81.40%,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

VF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F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比较(x ±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VFSS评分比较(x ± s,分)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在治疗安全性上,观察组中,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中,6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3.95%。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着(χ2=7.458,P < 0.05)。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威胁。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在饮水过程中出现呛咳,在进食过程中出现咳嗽,且颈部和胸部血管出现明显充血现象,进食速度慢,病情严重下,患者进食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进食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体温升高。

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吞咽功能评分、营养指标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的对照组。本结果与相关报道中的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

早期康复治疗是指在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的48h后实施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础吞咽功能训练、饮食训练和声门闭合训练等,可增强患者自身对食物的控制能力,提升舌根部的回缩力量,有利于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同时,通过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还可增强舌部和咀嚼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扩大皮质感觉区。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康复训练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康复训练过程可为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功能重组的可能性,损伤周围组织可以承担损伤组织的反复学习和康复功能训练,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刺激,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反射,重新建立吞咽反射的控制功能。大量研究表明,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脑可塑性越强,相应的康复时间越短。

从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吞咽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此外,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