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轮渡上寻找武汉的旧日时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轮渡上寻找武汉的旧日时光

引用
1
来源
1.
http://news.cjn.cn/csqpd/wh_20004/202411/t5041823.htm

武汉轮渡不仅是武汉三镇之间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从早期的木划到现代化轮渡,从繁忙的通勤工具到如今的网红打卡地,武汉轮渡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跨江摆渡,塑造了武汉和武汉人的底色

武汉虽是一个内陆城市,但却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究其原因,可能与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水分割,跨江摆渡是武汉人日常的生活不无关系。在没有大桥和现代化渡轮的时代,乘坐木船横渡长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这也塑造了武汉人的天生江湖气魄。

贵州网友、文史爱好者“黄骏”网上发文,详述了武汉渡船的历史渊源:

自唐朝到明朝中叶,武汉长江两岸的江夏(今武昌)、汉阳两城并行发展。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改道,在汉阳龟山以北经过并与长江交汇。原来汉阳龟山以北的土地由汉水分隔,形成了汉水北岸的汉口。

武汉是汉口、武昌与汉阳三镇合并而成的称号。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以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将整个武汉市一分为三,武汉形成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为核心的城镇群的发展格局。


民国时期武汉长江上的轮船及小木船。图片来源网络

正是武汉的地形特征,促使了渡江业的繁荣与兴盛。清代刘献庭游武汉时提到由汉阳东门到武昌平湖门间,渡船最小名“双飞燕”,一人而荡双桨,最捷且稳,坐六八人。且其值甚寡,一人不过小钱二文。故谚云:“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

轮船引入前,武汉三镇市民要跨江到对岸,只能依赖木划这种简陋且有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根据《武汉地方志》记载,木划子由一人划桨,主要生意是运送来往汉口和武昌两地过江乘客,“船正中竖一桅杆,使用四角帆,为方便乘客,船的中部装有席棚,通常用来运载来自内地的日常用品、易腐坏食品及其他货物,也作客船使用。船上置双桨,船头船尾各一。它们只能在港内航行,很少到武汉近郊”。

这种简陋的木划子有自身的弊端,如运输速度慢、载人少、易受天气影响等,阻碍了三镇之间的沟通往来。此外,以木划子为主要工具的民渡往往贪载,为了招揽生意置渡客的生命于不顾,“架一瓜皮小艇出没于烟波浩渺中”,每年夏季梅雨期以及秋季涨潮期,过江时常发生翻船事故,所以有“黄鹤楼头看覆舟”的说法。

汉学家罗威廉曾这样描述,19世纪武汉三镇间往来非常贫乏,长江天堑把武昌和汉口分割开来,滔滔洪流,江面约1100码,摆渡联系着长江两岸。日本学者水野幸吉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汉口与武昌横隔长江南北相望,对两地的交通带来很多不便。“由于汉水与长江汇流,江流处处呈旋涡状,当强风、涨水季节,由民船渡江非常危险”。而伴随着清代末期民营轮船公司的兴起,三镇市民之间稳定而持续的沟通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1896年,曾任湖北巡警道的冯启钧创办仁记轮船局,开始以楚裕、楚盛两艘汽艇经营轮渡,后改名为厚记公司,仍司其业,这是武汉最早的轮渡公司。1900年,利记轮渡公司开业,有小汽艇利江号和利源号两艘。这两家公司共4艘汽艇,每日均能在汉口与武昌间往返20~22次。两家轮渡公司的运营,整合了汉口、武昌之间的水上交通。武汉轮渡的兴起开辟了武汉水上交通的新形式,与木划相比具有“捷而稳”的优点,“渡江者均以轮船为便”。

因三镇之间的过江需求持续增大,利润丰厚,故有多家轮渡公司先后开办。至1911年,计有仁记、厚记、利记、祥通、荣记、和春、利济、森记等11家轮渡公司先后成立,航线均行驶于汉口王家巷码头至武昌汉阳门码头之间。

《汉口丛谈》这样描述武汉的地形:“汉阳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沌水与大江汇于郡北。”长江和汉水对于武汉来说,并不只是充当母亲河一样的生命源头,它构成了自古以来武汉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还是荆楚文化生成的必备条件。作为基础性的交通工具,过江轮渡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武汉过江轮渡作为三镇市民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往返于长江和汉江两岸,民营与官营轮渡相继构建了城市的水上移动空间,促进了汉口、武昌与汉阳间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分享、沟通和交换,加速了武汉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轮渡成为大武汉的文化象征,也成为武汉人生活回忆

现居加拿大的网友“WHboy”在网上发文,分享他记忆中的武汉轮渡:

如果说黄鹤楼、东湖是人们对武汉最熟悉的印象,那么轮渡便是融入武汉人生活的那部分。


早期的武汉轮渡。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老武汉人来说,坐船来往于武昌汉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老武汉人为了过早,会从武昌坐船到汉口,去汉正街气定神闲地吃个热干面,再慢悠悠地走过长长的铁架桥,坐船回去。

在那个没有地铁,没有隧道的时代,奔流不息的江水,裹挟着轮渡汽笛的轰鸣,是老武汉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武汉轮渡的鼎盛时代,18条航线,48艘渡船,1989年客运量达到1.6亿人次。上班的、经商的、到汉正街打货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从这里经过。武汉轮渡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黄金时代。


武汉轮渡上的旧日时光。图片来源网络

城市一步步现代化,汽车开上大桥,地铁穿江底而过,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轮渡不再是人们来往于武汉三镇的主要交通工具。坐轮渡的人少了,很多轮渡航线也已经取消。

时间会冲刷掉很多东西,陈旧的物品、回荡在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再也见不到的人,但武汉轮渡仍在这里,成为大武汉的一种文化象征,成为武汉人最难忘的生活回忆。

这篇文章也勾起很多网友的记忆,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轮渡时光。

上海网友“GOST”发文: 还记得刚来武汉上大学,第一次和同学坐轮渡,在甲板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听着汽笛声,看着螺旋桨激起的浪花,那天不知道拍了多少张照片,后来,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有时间我还想来看看,看看自己的大学记忆。

云南那网友“Hare”说: 我坐过一毛五分钱的轮渡。

浙江网友“小张总”不服气: 我去汉正街的时候,坐过八分钱的轮渡。

河南网友“老谢”应该是最早的: 66年11月份到武汉曾数次坐汉口到武昌的轮渡,很方便,记忆中的票价也就二、三分钱。

全国网友让武汉轮渡再次火爆

近几年,武汉成为热门旅游城市,武汉轮渡除了满足武汉市民日常通勤的过江需求外,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外地游客的追捧让武汉轮渡重回盛况。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7月29日,受长江汛期影响而停摆了一个月的武汉轮渡迎来复航。阔别一个月,武汉轮渡依然热度不减。尽管是炎炎酷暑,码头的登船口依然簇拥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登上轮渡,乘客或坐在休息区内,或拿出手机拍照打卡记录,或倚靠在窗边领略长江两岸的美丽风光。


外地游客的追捧让武汉轮渡重回盛况。图片来源网络

武汉轮渡不仅承载着老一辈武汉人的独家记忆,还成为新武汉独特的文化印记,赋予了这座江城别样的风光。

广东网友“妮宝吃不饱”在网上发了详细的武汉轮渡攻略,把武汉轮渡乘坐时间、线路、价格、沿途景点说得明明白白。 她在攻略中说到:来武汉游玩,总得要坐一次轮渡吧。跨越长江,吹吹江中风,追赶落日的浪漫看看武汉两岸江滩,欣赏夜景两岸灯光秀。

湖南网友“小谢”发文: 在武汉,想要看到最全两岸江景,不是站在桥上,而是渡在江上。

河北网友“momo”发文感叹: 从武汉关出发到汉阳门,花1.5元就能看到黄鹤楼、长江大桥以及沿江林立的高楼大厦。太值了!

江苏网友“丸子”发文请教: 想问问渡轮价格,直接去码头买票就可以吗?有时间表吗?

热心网友“REALZ”马上答复: 一块五,直接窗口买票就行,大门口就有时刻表,我也拍了照,需要的话可以私聊发给你。

山东网友“舟行天涯”发文: 喜欢在武汉坐轮渡的感觉,坐船看报纸,浪漫舒适便捷。

也有网友抱怨人太多。 广西网友“龙妈”:体验过了,窗都不开,人多得夹缝里隔着玻璃看/拍。

为此,热情的武汉网友“钱钱”呼吁:本地的小伙伴可以过段时间再去体验轮渡(通勤上班下班的本地朋友除外),来武汉旅游的宝,辛苦了!!!武汉轮渡人很多,提前做好攻略少走弯路,希望你们能在武汉玩得开心。

外地网友纷纷PO出自己坐轮渡拍的美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