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憨山大师《观世铭》:四大幻身本无一物,妙圆觉心弥满清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憨山大师《观世铭》:四大幻身本无一物,妙圆觉心弥满清净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2/10/38366126_1146592690.shtml

《观世铭》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1546-1623)所作的一篇佛教修行文章,内容主要围绕如何观察世间、修行心性以及解脱生死烦恼展开。通过深刻的佛教教义,阐述了对身心幻象的认识和超越。

《观世铭》

四大幻身,本无一物。
愚者执之,爱憎桎梏。
妙圆觉心,弥满清净。
妄想积迷,颠倒增病。
渴鹿逐焰,愈逐愈渴。
看破即休,始知是错。
游戏神通,不离日用。
贵贱好丑,任其搬弄。
达人大观,洞然明白。
离合悲欢,了不可得。
六尘境界,如梦聚宝。
无量贪求,一觉便了。
音声色相,风月行空。
于斯不著,岂是盲聋。
以此处世,有何挂碍。
身虽凡夫,名观自在。

译文

四大幻身,本无一物。
“四大”指地、水、火、风,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这四种元素暂时和合而成,本质上是虚幻的,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句话提醒我们,身体是暂时的假象,不应过于执着。

愚者执之,爱憎桎梏。
愚昧的人执着于这个虚幻的身体和外在的事物,陷入爱憎、得失的情绪中,从而被束缚,不得自在。

妙圆觉心,弥满清净。
觉悟的心是圆满、清净的,它本来具足一切智慧,只是被妄想和执着所遮蔽。

妄想积迷,颠倒增病。
因为妄想和迷惑,人们颠倒了真相,把虚幻当作真实,从而增加了烦恼和痛苦。

渴鹿逐焰,愈逐愈渴。
“渴鹿逐焰”是佛教经典中的一个比喻,鹿将阳焰(阳光折射的幻影)误认为水,拼命追逐却永远无法得到。比喻世人追逐虚幻的目标,越追越痛苦。

看破即休,始知是错。
一旦看破虚幻的本质,停止追逐,才会明白之前的执着是错误的。

游戏神通,不离日用。
觉悟者以游戏的心态看待世间,神通妙用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刻意追求。

贵贱好丑,任其搬弄。
世间的高低贵贱、美丑好坏,都是相对的,觉悟者不会因此而起分别心。

达人大观,洞然明白。
觉悟者以宽广的视角观察世间,洞悉一切事物的真相。

离合悲欢,了不可得。
世间的离合悲欢都是暂时的,本质上是空幻的,不可执着。

六尘境界,如梦聚宝。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的六种表现。这些境界就像梦中聚宝,看似真实,醒来后却一无所有。

无量贪求,一觉便了。
无量的贪求和欲望,一旦觉悟,便会自然消失。

音声色相,风月行空。
世间的声音、颜色、形象,就像风和月亮一样,看似存在,却无法抓住。

于斯不著,岂是盲聋。
对这些外境不执着,并不是因为看不见、听不到,而是因为觉悟了它们的虚幻本质。

以此处世,有何挂碍。
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就不会有任何挂碍和烦恼。

身虽凡夫,名观自在。
虽然身体还是凡夫,但心境已经如同观自在菩萨一样,自在无碍。

感悟

四大幻身与觉性
四大幻身: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假合而成的,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正如文中所说“四大幻身,本无一物”,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组合,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
觉性:觉性是众生本具的灵明心性,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文中提到“妙圆觉心,弥满清净”,表明觉性是圆满、清净的,不受世间幻象的污染。

世间幻象与修行
世间幻象: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的身体、情感、外在的境界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灭,如同幻象一般。文中用“渴鹿逐焰,愈逐愈渴”来比喻人们追逐虚幻的欲望,却永远无法真正满足。
修行解脱:修行者应当看破这些幻象,认识到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从而放下执着,达到解脱的境界。文中提到“看破即休,始知是错”,强调了觉悟的重要性。

日用与自在
日用中的修行:修行并不是脱离世俗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不被外境所迷惑。文中说“游戏神通,不离日用”,意味着修行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在地运用智慧。
自在境界:当修行者不再被外在的贵贱、好丑等分别所束缚,不再被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所迷惑时,就能达到真正的自在。文中提到“身虽凡夫,名观自在”,表明即使身处凡夫之身,只要内心觉悟,也能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