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白强势表白,却一生仕途失意,他可能是最被现代人低估的唐朝诗人
被李白强势表白,却一生仕途失意,他可能是最被现代人低估的唐朝诗人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作在唐代就享有盛誉。本文将从孟浩然的生平、诗歌特点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位被誉为“诗隐”的高人到底拥有着怎样潇洒的风度以及超凡的文学才华。
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特点
孟浩然是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他39岁时,西入长安考进士,失意而归。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在荆州,引为从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病疽而死。
他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六》中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李白与孟浩然也相交颇深,在送别孟浩然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曾留下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在《赠孟浩然》一诗中直接表白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为何狂傲的李白也如此仰慕孟浩然?这位被称为“诗隐”的高人到底拥有着怎样潇洒的风度以及超凡的文学才华?让我们一起从他的诗作中一探究竟。
孟浩然诗歌的结构特点
孟浩然的诗歌常通过对一个生活片断或事件的叙述,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也真率地抒发感情和情绪,但多数主要是靠具体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打动读者的。在同一首诗中,他的诗抒情和叙事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为一。所写事件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是不即不离、忽远忽近、若隐若现的关系,这决定了其思想感情表露得很淡。另一方面,由于其诗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生活,即赋予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因此其诗作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得明朗、真挚、充实。他的诗喜欢用具体、平淡的生活事件为基本素材来抒发思想感情,这为他冲淡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孟浩然诗歌的表现手法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孟浩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清丽深远的意境。其诗多以写事件和人物为主,但很少穷形极相地描写,也很少抒发强烈的感情,而大多运用叙述笔调,如《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裴司士名朏,与孟浩然为“忘形之交”(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彼此感情很深。裴朏去任离襄州,孟浩然在京,说他连家也不想回。这首诗没有一句赞及他们的友谊,而是叙述这次寻常的家宴。诗从裴朏的“枉驾”写起,写家宴开酒、酌酒、具鸡黍、摘杨梅,最后写醉了回去。通过对这次家宴本身的叙述就蕴含了宾主之间的深厚情谊,真实表达了彼此之间交道而忘形,诗中没有浓烈感情的抒写,真正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的境界。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特色
孟浩然的诗语言新鲜活泼,没有奇词僻字,很少华艳辞藻,具有口语特点。这是他按照诗词语言的规律,精心锤炼而成的。《过故人庄》很能见出他锤炼语言的功夫——“合”“斜”对仗精工;“就”字看似寻常,却是用古乐府《羽林郎》“就我求清酒”“就我求珍肴”之“就”。全诗看来又堪称本色的“田家语”,表现他高度的语言技巧,说明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正的诗的语言。
像其他古代诗人一样,孟浩然也喜欢用典。他是一个“熟精文选理”(杜甫《宗武生日》)和前代典籍的诗人,但其诗从来没有用过冷僻典故。他吸收前人诗歌语言时注意吸收具有口语特点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如“以吾一日长”“异方之乐令人悲”“吾亦从此逝”,他用入诗中,就是所谓“作诗使《史》《汉》间全语”(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这些语言本身是口语,经孟浩然点化,真有水中着盐之妙。孟浩然化用前人语言而能进行创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曾云:“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嵩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嵩意。”(《复斋漫录》)“天边树若荠”显然比“望平地树如荠”和“长安树如荠”优美得多。孟浩然在广泛吸收前代诗人语言的同时,又注意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孟浩然避开谢灵运诗辞采华丽的部分,撷取其清新的部分,既避免了其诗语言的单调枯燥,又增强了语言的活力和色彩。
孟浩然喜用五言律诗这种体裁,以其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属对方面丰富了这种诗体的表现手法。《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黍”对“杨梅”,其中又使用假对,以杨(羊)对鸡,就富有创造性,为后人所称赏。
孟浩然还非常重视语言的音韵美,严羽云:“孟浩然之诗……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陆时雍云:“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诗镜总论》)此语概括了孟诗音韵的特点。孟浩然的诗有如弹丸脱手,铿锵圆美,宛然有天籁的音韵。
最能体现孟诗语言风格的是其语言高度锤炼而又毫无锤炼之迹的诗,《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又如《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素淡清雅,读着真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翁方纲《石洲诗话》)。可以说,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其诗语言极富有个性,朴素、明快、生动、省净、优美,“尽洗铅华”,颇具“萧散自得之趣”(朱彝尊《曝书亭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孟浩然诗歌的艺术风格
最后,孟浩然诗歌在艺术上兼容并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次韵子由论书》)孟诗在平淡中具有豪放派的某些特点,形成了淡秀清旷的独特诗风。
孟浩然生活在繁荣昌盛的唐代,少年时代就有“鸿鹄志”(《洗然弟竹亭》),胸怀高远,豁达大度,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其诗自然具有豪放的特点。孟诗有时气魄宏伟,潘德舆云:“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孟浩然不少诗确实“冲淡中有壮逸之气”(胡震亨《唐音癸签》)。孟诗有时感情激越,《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中云:
二毛催白发,百镒罄黄金。
泪忆岘山堕,愁怀湘水深。
谢公积愤懑,庄舃空谣吟。
可见他心中的牢骚不平之气。孟诗有的辞采绚烂,如“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岘潭作》)、“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登望楚山最高顶》)、“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高阳池送朱二》)。
又如《送桓子之郢成礼》:“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称得上“文采丰茸”(殷璠《河岳英灵集》)。
孟诗的豪放毕竟是平淡诗人的豪放,与豪放派诗人的豪放究竟不同。他是寓豪放于平淡之中,或者在雄阔壮丽中显出一派淡泊气韵。典型的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在雄豪明朗中融有婉曲细腻。又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本诗也是豪放与平淡结合的典范之作。“百里”句起调雄奇,“鸣弦”句平下来;“府中”又转激越,“江上”句又平下来;“照日”二句浩渺清远,豪放与平淡参半;“惊涛”句形成高潮,“一座”句又略跌下。这样一张一弛,一高一降,极有韵致,极有风采,真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敖陶孙《臞翁诗评》)。孟诗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贺裳云:“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载酒园诗话》)孟诗能于绵密中见雄阔,于冲淡中见壮逸,于闲散中见激越,于朴素中见绮丽,它具有盛唐诗歌的共同特点,具有盛唐的时代特征,即所谓昌明的盛唐气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