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写就诗句:农民工诗人李滢酒的诗意人生
用生活写就诗句:农民工诗人李滢酒的诗意人生
在高楼大厦的建设工地上,一位来自湖南湘阴县的农民工诗人李滢酒,用粗糙的双手写下一串串诗意的文字,抒发乡愁、吟唱生活、传递温情。
常对泥刀顾自哀,
无缘为国戍轮台。
此生怕是把名埋。
喜有高楼承雨露,
何叹热汗作尘埃。
今宵把酒应开怀。
这首《浣溪沙·大厦落成夜宴》出自湘阴县石塘镇突丰村农民兼泥水工匠李滢酒之手。从农村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回乡,在奔波劳累的打工生活之余,他用粗糙的双手写下一串串诗意的文字,抒发乡愁、吟唱生活、传递温情。
闪光的句子
源于劳作的有感而发
李滢酒是土生土长的湘阴人,家有兄妹三人,在他就读高中时,一场大火使得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辍学,远走他乡,前往深圳打工,成为一名泥水工匠。
在无数农民工勤劳的双手中,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见证了城市的日新月异,而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唯有农民工自知。身处异乡,孤独、思乡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包裹着李滢酒,对诗歌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信手写下《工地午睡》,记录着打工生活的点滴。
大楼深处自凉阴,午睡沉沉无处寻。
只有工头心内急,狠敲架管作铃音。
不管在何处,只要有所思所悟,就可以落笔成文,或吟诵出来,那些闪光的句子会轻盈地飞入每一个热爱诗的人心中。20多年来,李滢酒一直辗转在广州、深圳以及岳阳、湘阴等工地上,半袋行李半袋书,利用闲暇时间创作诗歌1000多首,不少作品是以打工生活为题材,记录自己和身边千万个打工者的生存故事。
执着的追求
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出身农村、高中毕业、常年奔波于工地,现实残酷的生活并没有冲减李滢酒内心的丰盈,相反,他用诗歌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惑之年时,李滢酒再度去深圳谋生,厌倦了风吹日晒的日子,他想到协宏鞋厂体验工厂的生活。可厂里招工,年龄不能超过三十五岁。超过年龄的须找后门进去,要花三千元的通关费。他那时正是困难时期,不舍得花那么多钱,便写了一首诗,托老乡带给厂长李长久先生:
已慕东山久,迟迟未入林。
山高原有雾,何处可登临。
李厂长见到诗后,随即叫当时任厂刊主编把他接进厂里,并安排好工作,李滢酒感慨万分,真的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那句话。
“诗歌不仅可以渡己,也可以渡人。”这是李滢酒万万没想到的,平时除了写打工的生活,他还将亲情、友情、爱情都浓缩进了字里行间。
有一年冬天,李滢酒去看望病重的姨妈,由于住在城里的表哥表姐无暇顾及,姨妈一个人蜷缩在冰冷的尿湿了的床单之上,床边放着一堆充饥的饼干。李滢酒见状,忍不住眼泪双流,当时没有手机,便找了纸笔,写了一首短诗:
门外风兼雪,床头冷复饥。
村前摩托响,可是娇儿归。
并即刻进城亲手送给表姐,表姐看过后放声痛哭,随后封店回家,从此表姐陪姨妈走完了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旅程。
美好的向往
生活中珍藏着诗和远方
柳掩孤村五六家,小桥流水草鸣蛙。溪头谁弄相思曲,扰乱村姑误种瓜。
从1996年在广州《诗词》报发表处女作《村行》开始,李滢酒就对诗词、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作品曾入围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还受到蔡世平等名家的好评。著名诗歌评论家李元洛读罢其诗作,毫不吝啬地赞道:“深得作诗无理而妙之妙谛,听说他是个农民兼泥水工匠,想必他的农艺和手艺也如他的诗艺一样精湛吧。”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伍魏对其诗歌青睐有加,并将之搬上了暨南大学研究生音韵学讲座,让李滢酒有些受宠若惊。
“我写反映当代真实生活题材的诗词,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个年代人民生活的是什么样子,也希望通过我的诗能让更多人知道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这是李滢酒创作诗歌的原动力。
再三犹豫后,李滢酒决定将多年的诗篇结集成册——诗集《楝花香送麦秋时》即将付悻,因其中涉及的一些人和事的作品,是他最难以割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