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pá柑还是bābā柑?“最善良的水果”,真的懂它吗?
pápá柑还是bābā柑?“最善良的水果”,真的懂它吗?
最近,耙耙柑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究竟是“耙耙(pá pá)柑”还是“粑粑(bā bā)柑”?为什么耙耙柑被誉为“最善良的水果”?本文将为您揭开耙耙柑背后的“气候密码”。
“最善良”水果,“春见”耙耙柑
脆嫩多汁、甘甜可口,轻松3秒钟就能剥皮的耙耙柑,已经成为新一代“橘子顶流”,深受大家喜爱。不过,由于“耙”和“粑”过于相似,它经常被人们误称为“粑粑柑”。
其实,耙耙柑还有个很好听的大名——“春见”,顾名思义就是“初春相见”,成熟于迎春之际,勾勒起人们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与冲动。
同时,它也被网友们评为“最善良的水果”。世界是复杂的,但耙耙柑是简单的:易剥无籽热量低,又甜又化渣,富含多种维生素,好吃不卡牙,剥起来也毫不费力……
心情低落时,耙耙柑的汁水在嘴里迸开的快感,会立刻充盈进食系统,带着一丝清凉与清甜,缓缓流过被工作和生活暴击的心灵,帮你镇定焦虑的神经……
你会发现,快乐还是易如反掌的~
耙耙柑or丑橘,傻傻分不清楚?
“粑粑柑”跟“丑橘”是一种水果吗?不少网友又感到迷惑了。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很容易被混淆。这两种柑橘其实都是早期日本选育的品种。“大哥”丑橘品种名叫“不知火”,由脐橙“清见”和“冲野三号”杂交后选育而成。
而耙耙柑是1979年日本用“清见”和椪柑“F-2432”杂交育成的。
另外,这俩兄弟的外观、口感也不太一样。耙耙柑果皮较薄,顶部凸起较平滑;丑橘果皮偏厚,顶部凸起很明显。
左边是耙耙柑,右边是丑橘
总的来说,丑橘外表粗糙,果肉结实、口感酸甜;而耙耙柑皮薄、外表光滑,果肉细嫩、口感纯甜。
丑橘
耙耙柑
耙耙柑“气候密码”大揭秘!
那么,耙耙柑为何如此“甜蜜”?这要从其生长的气候环境说起。柑橘原产于亚热带多雨的森林地带,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怕冷的特性。耙耙柑原产地为日本,1999年被引入中国,目前我国耙耙柑的主要产区为四川省蒲江县、金堂县、重庆等地。
耙耙柑是晚熟柑橘,晚熟柑橘的种植条件比普通柑橘更为严格。因晚熟柑橘要留树过冬,而冬季气候相对复杂,所以安全越冬是晚熟柑橘种植的关键。
晚熟柑橘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因子均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与果品质量,其中温度是重中之重。种植环境温度高柑橘容易失水,温度低会降低糖度。
蒲江年均气温16.5℃,气温适宜,鲜有极端高温或低温天气出现。年降水1197.4毫米,年日照日数1019.3小时,降水、日照均较为充沛,适宜耙耙柑的种植和生长。
目前,该县耙耙柑种植28万亩,全域推动实施的“两个替代”工程,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改善,水果自然成熟品质更优,口感更佳。
为防范应对各种气象灾害,保障耙耙柑更好地生长,蒲江县气象局每周发布柑橘农业气象服务专题。
蒲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做柑橘观测
气象工作者还在单位院子里种植了用作观测的耙耙柑,每天记录农气数据,为果树病虫害防治、科学施水施肥等提供依据。
蒲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降雪期间做田间调查
在蒲江县气象局,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细节:该局的吉祥物、LOGO均是以柑橘为原型设计,生动且体现当地农业特色。
为进一步降低气象灾害给柑橘种植业带来的损失,从2016年开始,蒲江县多个农业合作社与保险公司签订柑橘冻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该保险以柑橘种植期间的低温为指标,若遇到低温恶劣天气,气象主管部门发布的实际气温低于或等于0℃时,视为低温冻害保险事故发生。这是全国首例柑橘冻害气象指数保险,每年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数万元。
最后,在这浪漫的春天里,来一口耙耙柑,“甜蜜”整个春天吧!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