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广富林遗址周代铜器铸造技术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广富林遗址周代铜器铸造技术研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0/18/72341047_1126715309.shtml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西南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系195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发现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及宋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周代是广富林遗址人类活动的重要时期之一,周代堆积虽遭受了近现代活动的严重破坏,但一些埋藏较深的遗迹保留了下来,在历年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地层堆积和大量的遗迹、遗物。周代遗物主要有陶瓷器、铜器、玉器、卜骨等,其中铜器包括容器、兵器及工具等。迄今为止,广富林遗址出土了两件较为完整的铜容器和一块垂鳞纹铜容器残片,其中两件器形较完整的铜容器为兽面纹尊与棘刺纹尊,年代应为春秋晚期;另外还出土有矛、镞、锸、铚、削等铜兵器及工具。除铜器外,广富林遗址还发现有铸造铜器的半块石范和一些陶范。上述发现表明,广富林遗址是当时一处重要的聚落点,上海地区在周代已经掌握了铜器铸造技术。广富林遗址周代铜器及铸造遗物的发现,为吴越地区青铜冶铸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铜器铸造技术考察

广富林遗址虽然至今尚未发现炼铜、铸铜遗迹,但有石范和陶范出土,表明当地已从事一些简单的铸造活动,铜器主要采用陶范法铸造,一些简单工具则采用石范法铸造。

现将广富林遗址发现的22件铜器按器物类别列表介绍(表一),并对它们的铸造特征进行观察,记录铜器表面合范范线、浇铸系统(浇、冒口)、芯撑、垫片等铸造痕迹,获取铸型分范(组合)、铸造方法、浇铸位置、垫片(芯撑)设置等铸造信息。

表一 上海广富林遗址周代铜器登记表

1.容器铸造工艺

广富林遗址目前仅发现两件较完整的铜容器,器形均为尊。西周中后期,铜尊已罕见于中原地区,南方地区亦不多见。春秋时期,铜尊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吴越地区)多有出现。这时的铜尊主要为扁鼓腹三段式尊,纹饰有变形兽面纹、云纹、棘刺纹、锯齿纹、圈点纹等。安徽屯溪、浙江绍兴及江苏武进、丹阳、丹徒、邳州等地也出土有此类铜尊。广富林出土铜尊具有典型的春秋晚期吴越地区文化特征。

两尊两侧均可观察到两条对称的范线,腹部上、下两部分范线连续而没有错位,即无水平分范(图一:1)。因此,铜尊铸型为两分外范,垂直分范。

图一 棘刺纹尊(2012SGⅡH2952:1)局部

在纹饰制作上,两件尊的纹饰不甚规整,主要为阳纹(图一:3、4),系在范上刻制。棘刺纹尊口沿内壁的兽面纹为阴纹(图一:5),系在泥芯上制作而成。

图二 铜器铸造痕迹

泥芯制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外范型腔表面贴覆与待铸器物壁厚一致的泥片,然后填充范泥翻制泥芯,剥离泥片后即形成铸造空腔;二是以泥模翻制外范后,直接在泥模上刮去一层,所刮除的厚度同待铸器物壁厚一致,即直接由泥模修刮成泥芯。使用第一种方法时,泥芯和外范在阴干过程中会因收缩导致两者间隙变大,从而会增加准确合范的难度;第二种方法则是翻范后再进行修刮,没有间隙变化的问题,但修刮全靠手工,而且要保证刮去厚度均匀的一层,否则会产生壁厚不均匀、器形不规整等问题。棘刺纹尊器壁薄且壁厚较均匀,采用第一种方法制作泥芯的可能性较大,工匠只需根据经验提前预估好收缩量。相比第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操作难度低,而且更为经济、高效。

两件尊圈足底部有两处较厚,略有凸起,分布较为对称,应为浇铸痕迹(图一:2、三:1)。

图三 铜器铸造示意图

综上,这两件尊的铸造均采用浑铸法,即一次浇铸成型工艺,其铸型组合为两块器物外范加腹部泥芯、圈足泥芯各一块(图三:5)。浇铸系统设于圈足底部两侧。

另外,在棘刺纹尊器身上可观察到疑似垫片的痕迹。丹阳司徒出土有一件器形相近的棘刺纹尊,其底部可见一枚铜芯撑。铜芯撑、垫片的使用在春秋时期已十分普遍。垫片存在于器壁上,有些肉眼可辨,有些则为锈蚀覆盖而不可见。使用X-CT对棘刺纹尊内部结构进行扫描,从扫描结果来看,此尊器形匀称,器壁较薄。纹饰区灰度均匀,棘刺纹芒刺均匀、坚挺且较为完整,说明浇铸效果较好。原先残损、开裂严重的部位灰度接近黑色(图四),曾使用环氧树脂等非金属材料修补过。两侧均可见范线(图五),与肉眼观察结果一致,即分范方式为两分外范。整器经扫描后并未发现特别明显的垫片痕迹,仅在一条范线侧旁发现一处较浅的不规则痕迹(图五),但不能确定为使用垫片所留下。该尊器壁较薄,若使用垫片,则垫片也应当小而薄,在浇铸时很可能完全或大部分熔融,因而未在器壁上留下痕迹或者仅留下一些边界不清晰的痕迹。因此,该尊是否使用垫片仍然存疑。

图四 棘刺纹尊口沿修复部位X-CT扫描图

图五 棘刺纹尊一侧范线及疑似垫片痕迹X-CT扫描图

此外,在棘刺纹尊腹腔底部发现有补铸痕迹。经X-CT扫描发现,该器腹腔底部有一处白亮区域,应为金属补铸的痕迹(图六)。补铸区域形状不规则,与本体间存在较大裂隙,说明已历经长时间腐蚀,应为古代补铸。古代有些铜器在浇铸完成后就发现了缺陷,随即进行补铸,补铸所用材料通常与本体一致;还有一些则是使用一段时间后破损,然后进行补铸,则补铸材料与器物本体会存在较大差别。此尊补铸区域比本体白亮很多,应为后期补铸,而且使用的补铸材料含铅量明显高于本体。


图六 棘刺纹尊腹腔底部补铸痕迹X-CT扫描图

2.兵器铸造工艺

 以较为完整的铜矛(2010SGⅢJ256:1)为例。两侧可观察到范线,即其为双合范,对开分型。骹一侧设纽,纽孔需要在两块外范上放置泥芯(台)形成。铸型为双合范,双面型腔,另有纽的泥芯及銎部泥芯。浇铸系统不清晰,一般从骹口浇铸。

 广富林遗址出土的4件铜镞皆为有铤镞,其中3件为双翼镞,1件为三棱镞。双翼镞均仅在平行于翼的铤部两侧观察到范线,应为双合范,对开分型,从铤端浇铸。箭镞一般采用串铸的方法,即一范多型腔,共用浇道。三棱镞三面分别成120°夹角,用双合范铸造分型难度较大。根据侯马出土相关陶范残件及其复原图,该类型箭镞应为三块范合范铸造,从铤端浇铸。

3.工具铸造工艺

广富林遗址出土铜器以刀为大宗,且这批刀皆为边刃铜刀,即刃在长边一侧。吴、越两国都提倡耕战立国,青铜冶铸技术很高,青铜农具已普遍使用。广富林遗址发现的青铜农具包括起土农具、除草农具、收割农具等,器类较为完整,皆为江浙一带常用农具,构成了开垦、中耕、收割的农具组合,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吴越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刀 根据铸造时不同的合范技术,即分型面的区别,可将铜刀分为两类。

A类 铸型为双合范,两扇范上皆有型腔,对开分型(图三:2),例如铜刀2009SGⅡJ87:1,刀柄两侧正中可见范线,柄首端有浇口,即从刀柄端浇铸,浇口经人工打磨(图二:1、2)。此刀柄中间有细阳线纹,可能是起装饰作用,或为了缠绕丝线等以便于抓握。

B类 铸型为双合范,一扇为平面范,一扇上设有型腔(图三:3)。例如铜刀2009SGⅡT2979③a:10,环首处可观察到浇口,浇口长0.83、宽0.2厘米(图二:5),即从环首处浇铸。

锸 1999SGⅠT2416③:1,一侧可见枣核形浇(冒)口,长1.2、宽0.16厘米(图二:6、三:4);另一侧浇铸系统起止点不太清晰;边沿处有凸起,起到加强或装饰作用。铸型为双合范,双面型腔,另有中间泥芯,浇铸系统设于锸口两侧。

铚 2009SG IT3179③:2,形制与苏州葑门内河道程桥下河底出土的双孔铜铚相似。正面有平行线纹,两个圆孔正面与器表齐平,背面有内凹台阶(图二:3),这说明两个凸起的泥台(芯)安装在背面那扇范上。铸型为双合范,两面均有型腔,另有圆孔泥芯,浇铸系统不清晰。正面平行线条不均匀,系在外范上手工刻划。

耨 2009SGⅡ区外围采集,銎部两侧可见范线(图二:4),应为双合范铸造而成。铜耨反面铸型器身处平整,到銎部开始凸起,銎部有范线,说明反面铸型仅有銎部型腔;器身范为平面,器身型腔均在正面范块上。器身与銎衔接处以及銎口沿处加厚(图二:4),以提高使用强度。銎上下两壁厚薄不均,应为泥芯移位造成。铸型为双合范,两面均有型腔,另有柄部泥芯;浇铸系统不清晰,一般应从鍪口部位浇铸。铜耨用于除草,是江浙一带的主要农具。浙江德清、江苏吴县都出土过形制类似的斜銎宽耨。

铜器铸造技术讨论

本文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器物表面范线、浇铸系统、垫片等特征,对广富林遗址发现的22件周代铜器的铸造技术进行了考察。从上文分析可知,这些铜器均以陶范法浑铸成型,器形、纹饰都不是很繁复。

从铸型工艺看,铜器都是采用尽可能少的陶范铸造成型。形制较为简单的兵器、工具的分型方法,与吴越其他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器物基本相同。铜刀有两种不同的分型方式,可能缘于不同的使用目的。两件铜尊仅两分外范的分型方式,与中原青铜礼器腹部常有水平分范的技术传统有所不同,而与吴国青铜尊类似,体现了吴越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独特之处。

两件铜尊上均有纹饰,除棘刺纹尊口沿内壁纹饰为芯上刻制外,其余纹饰均为范纹,即直接在范上手工刻就,未使用印模法。广富林遗址周代铜器的纹饰均比较简单,而且铜器生产规模很小,并没有形成批量化生产,因此手工刻纹就能满足生产需求。棘刺纹尊器壁匀薄,纹饰清晰,表明当时工匠已掌握了科学合理的范料配方、处理工艺以及制范工艺,并且铸造技术娴熟。

总之,从铸造工艺上来说,广富林遗址发现的周代铜器与中原地区差别不大;但个别器物,如两件铜尊,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分型方式、薄壁技术等方面,均反映了东周时期吴越青铜文化的技术创新及工艺特色。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