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开启晚期肝癌治疗新篇章
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开启晚期肝癌治疗新篇章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肝功能本就欠佳,确诊晚期肝癌时,发现肝内多颗肿瘤,最大超过10公分,且压迫周围器官,甲型胎儿蛋白(AFP)指数高达190,000 ng/ml(正常值小于20 ng/ml)。新光医院胃肠肝胆科林裕民医师表示,经过改善肝功能后,采用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并协助申请健保给付以减轻经济负担。治疗后,患者的AFP指数从190,000 ng/ml迅速降至30 ng/ml,一年后稳定维持在5 ng/ml以下。电脑断层显示肿瘤明显缩小,仅残留少量癌细胞,肝功能也逐渐稳定。
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副作用少、生活品质提升
新光医院癌症防治中心刘婉婷个案管理师补充,患者一开始身体虚弱,对治疗副作用感到担忧;但在接受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治疗后,发现副作用并未对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患者能继续工作且自主返院治疗和追踪病情。
林裕民医师表示,临床上类似的情况其实不少,约有三成的晚期肝癌患者经过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后,可以让肿瘤缩小。
肝癌晚期治疗仍是国人治疗关键
肝癌在台湾发病率位居第五,死亡率则排名第二。根据国健署数据,台湾每年约有一万名新发肝癌病例,其中30-40%确诊时已是晚期。林裕民医师表示,"早期肝癌无症状,建议有肝硬化、酗酒、B型或C型肝炎等高风险者定期追蹤检查。"晚期肝癌患者通常身体状况不佳、肿瘤较大、肝功能处于肝硬化状态,因此大多不適合接受手术切除。近年随着免疫治疗用于晚期肝癌治疗,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林裕民医师说,"晚期肝癌第一线治疗,可先用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药物,先让肿瘤缩小,以降期為目標;如果有機會,便再次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
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藥物为晚期肝癌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
免疫治疗的机转与免疫检查点有关,林裕民医师解释,"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的T细胞有能力辨识及清除癌细胞,但是当癌细胞表面出现一种蛋白质(PD-L1)时,PD-L1会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而抑制T细胞的辨识功能,如同踩刹车一般,T细胞便无法辨识癌细胞,也無法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癌細胞。免疫治療是使用PD-1/PD-L1抑制劑去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解除这种"刹车"效应,恢复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功能。"
大规模研究显示,使用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的病人,存活期可以将近20个月,突破了长期以來传统口服标靶药物仅约1年的存活期,同时病患的生活品质也提升。
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纳入健保给付第一线晚期肝癌治疗
免疫治疗合并抗血管新生标靶治疗已于2023年8月纳入晚期肝癌第一线治疗的健保给付范围,帮助提升晚期肝癌治疗成效。林裕民医师说,"健保给付条件包括须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上消化道是否有出血疑虑且未接受完全治疗、肾功能等。患者可主动与医师详细讨论,共同拟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贴心小提醒
刘婉婷个案管理师提醒,晚期肝癌患者因肝功能较差,需持续追踪其变化,并应戒酒,避免使用增加肝臟負擔的藥物。儘管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但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告知醫療團隊。此外,這種治療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小,患者只需按時接受點滴注射,仍可維持日常生活,醫療團隊也會全程陪伴患者,並給予支持與鼓勵。
本文原文来自新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