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六大科技热点,洞见2025年科技潮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六大科技热点,洞见2025年科技潮流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844728109_121455647


(视觉中国供图)

2025年被众多科技界人士视为开启新纪元的关键节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亲眼目睹未来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从人工智能到生物计算,从核能驱动到太空探索,每一项前沿技术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展望2025年,哪些技术领域充满机遇?谁将引领新一年的行业发展?本文根据《自然》网站发布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6大技术趋势、高德纳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等,梳理出最受瞩目的6个前沿科技领域,带你洞见2025年科技潮流。

热点1: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在”

人工智能将有多重要?德勤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6大技术趋势,包括空间计算、AI未来趋势、智能硬件、IT升级、量子计算、智能核心;高德纳咨询公司发布2025年企业机构需要探索的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包括代理型AI、AI治理平台、虚假信息安全、后量子密码学、环境隐形智能、节能计算、混合计算、空间计算、多功能机器人和神经增强。不难看出,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在”。

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启幕在即,被称作全球科技风向标的该展会,今年核心主题是AI,核心议题是AI终端落地。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25年AI预测认为,AI Agents(智能体)将劳动力提升1倍。而在1月1日晚,百度成立25周年之际,创始人李彦宏发出全员信,预判AI应用将在2025年井喷。

全国多地已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江苏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通用智能产业。目前江苏正开展“5个100”行动,从前沿技术、标准规范、应用场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等5个方面为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紧抓前沿趋势,去年12月在苏州举行的2024全球智博会,聚焦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具身智能、工业AI等行业热点,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

热点2:太空探测走上新征程

太空探测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从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测正在走向更远、更深的新阶段,不断推动着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刚刚过去的2024年,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样品。展望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天问二号任务准备在2025年实施,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由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而成的“月壤砖”预计将在2025年年底返回地球。

江苏是太空探测的深入参与者,南京有中国电科14所、55所的科技装备,常态化护航神舟和天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无锡集聚了航空航天领域核心企业近300家,融入国家星座供应体系、服务共建“太空丝路”,初步形成了原材料、核心部件、整星、整箭、地面配套及终端、卫星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热点3:人形机器人或迎来“百机大战”

Gartner的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提醒企业机构需要探索多功能机器人,并认为多功能机器人正在取代特定任务机器人,它们可以与人类协作,能够快速部署和轻松扩展。Gartner还预测,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虽然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但业界对其前景充满信心。德勤则认为,AI硬件的进步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改善一些行业的设备智能化和自主性。

人形机器人在2024年已经相当火爆,先是在中关村论坛成为热点话题,随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二代(Optimus-Gen 2)首发,同时国内18台人形机器人前沿产品“十八金刚”列队亮相。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已接近150家。2025年,随着机器人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或将迎来“百机大战”。

多方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将提速。江苏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正在瞄准类人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热点4:先进核能推动低碳转型

近年来,全球多个工业大国持续将核能作为战略产业,以保障能源安全并推动低碳转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核能成为各国科技巨头的关注重点。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等跨国公司已纷纷“押注”核电,购买核能为其数据中心供电。

当前,我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多个在建核电项目将采用我国自主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可发电超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去年8月,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获得核准。该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将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大规模供应高品质低碳工业蒸汽。

热点5:生物计算助力科学发现

生物计算是将生物学原理与计算技术相结合,利用生物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计算任务。传统的计算机依赖于电子元件,而生物计算则侧重于利用生物分子,比如DNA、RNA和蛋白质等,实现信息存储、传递和处理。这种全新的方法不仅促进了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也为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计算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这两者都涉及生物计算,这也是对过去几年集期望与争议于一身的生物计算技术一锤定音式的认可,也代表着严肃科学界对人工智能加速科学发现新范式的冀望。

在江苏苏州,已有企业探索生物计算。成立于2020年的百图生科已发布目前全球规模最大(2100亿参数)、首个全模态覆盖(覆盖蛋白质、DNA、RNA等7大生命科学主流模态)大模型——xTrimo V3。目前,xTrimo平台已助力开发了20余种前沿抗体和酶,实现10余个创新靶点及靶点组合的挖掘,并进入更广泛的生物制造、农业化工、绿色环保等领域。

热点6:脑机接口持续突破

脑机接口(BCI)正在走向技术爆发期,在医疗健康、智能生活等众多领域的应用不断涌现。在《自然》网站发布的2025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中,中国计划测试脑机接口技术入选。Gartner预测,到2030年,约30%的知识工作者将通过脑机接口提升认知能力,适应AI技术的变革。

近年来,国内外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2023年,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获得FDA批准开展人体临床研究,2024年,Neuralink公布了两名受试者植入后的恢复情况,并表示他们状态良好。2024年1月,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联手进行的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取得成功。截瘫患者经过近3个月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超90%的抓握准确率。

在江苏,东南大学、苏州医工所等科研院所早已投入对脑机接口的研究,高科技企业也在加速入场,医疗场景成为脑机接口应用的早期领域之一。2024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成功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脑出血患者用“机械手”实现意念喝水,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