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水口行舟二首》: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句诗出自宋代朱熹的《水口行舟二首》,描绘了诗人乘舟夜行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原文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
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篷窗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
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
注释
扁舟:小船。
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
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
创作背景
南宋庆元元年韩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削职。韩胄党羽胡、沈继祖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
赏析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山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这两首诗通过描写舟行江上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第一首诗通过对比昨夜的风浪和今朝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第二首诗则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赞美。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出生于福建尤溪,祖籍江西婺源。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