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牡蛎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盈利模式
乳山牡蛎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盈利模式
初秋的滨海城市山东乳山市,海阳所镇牡蛎欢乐城里游人如织,创意感十足的牡蛎雕塑、展品丰富的牡蛎博物馆引得外地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乳山是世界顶级牡蛎产区之一,近年来当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牡蛎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目前,乳山牡蛎养殖海域面积60万亩,养殖产量50万吨,养殖产值50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
依托当地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乳山积极探索“牡蛎+旅游”“牡蛎+养生”等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乳山在拥有“江北牡蛎第一镇”之称的海阳所镇建设了以牡蛎产业为核心的牡蛎小镇,构建了国内首个以“牡蛎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园区牡蛎欢乐城。同时,当地还对海岸线沿岸码头设施和餐饮景点进行提档升级,建设集休闲旅游、海上垂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园区,促进牡蛎产业向纵深发展。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底色。为统筹牡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乳山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海岸带修复工作,分步实施大乳山景区岸滩整治修复项目、潮汐湖至福如东海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等四期重点工程,修建生态景观护岸,恢复滨海湿地和沿海防护林,将最美海岸线还给市民游客。
“新鲜的乳山牡蛎加一点柠檬汁,配上清爽的干白葡萄酒,更可以激发牡蛎鲜美甘甜的味道。”在乳山的“霞多蛎品鉴体验馆”里,特产“跨界”合作在舌尖上碰撞出绝妙体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近年来,乳山推出“霞多蛎”文旅产品,将具有当地特色的牡蛎和葡萄酒文化融合,提升乳山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地处“葡萄酒黄金纬度线”的自然优势,充分发挥台依湖集团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葡萄酒+”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酒庄酒酿造为核心,以文旅产业为延伸,打造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康养服务于一体的台依湖酒庄酒产业小镇。
“我们流转了附近村子1万亩土地用于酿酒葡萄种植,建设了8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年产葡萄酒达到2000吨。”台依湖集团负责人李晓璐介绍,园区采用国内领先的葡萄园标准化、生态化管理、生产模式,保障了葡萄酒的品质。“我们将深耕葡萄全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体系,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李晓璐说。
为推动牡蛎产业集约化发展,乳山投资打造了集养殖、初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海阳所镇南泓北村、南黄镇西浪暖村2处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全市牡蛎养殖户集中统一安置,实现牡蛎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同时,乳山以牡蛎产业为主攻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牡蛎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生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的现代牡蛎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延伸牡蛎产业链,乳山市引进了灯塔水母、丰贝佳等牡蛎产业龙头企业落户“牡蛎小镇”,积极对接牡蛎行业专家学者,推动牡蛎育苗、养殖、加工技术迭代升级。同时,乳山市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山东省地方标准,大力实施养殖、加工和防伪溯源等全环节标准化建设,建设了全国首个牡蛎防伪溯源体系,让牡蛎品质有保证,实现“身价”倍增。
“全镇400余家养殖、销售主体均已建成使用乳山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每件产品都设定了唯一的防伪标签,方便消费者鉴别真伪,获取养殖信息,牡蛎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2元到3元提高至每斤10元到20元。”海阳所镇政府副镇长崔建新说。
如今,牡蛎对于乳山而言已不是一道普通的食材,在“牡蛎+”全链条发展思路引领下,当地已初步形成集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包装辅料、文化旅游七大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带动了2万余名从业者实现增收致富。
新一代“餐桌网红”,乳山牡蛎养殖产值达50亿元
日前,山东省政府发布第一批223家“好品山东”品牌,乳山牡蛎榜上有名。从以往的“论堆卖”到现在的“论个卖”,短短几年,凭借出产品质好、品种优、品牌响的牡蛎,山东省乳山市跻身全国牡蛎产业新高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牡蛎之乡”。2021年,乳山牡蛎养殖海域面积60万亩,养殖产量50万吨,养殖产值50亿元,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
乳山,位于北纬37°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拥有近200公里的海岸线,一类海水水质可利用海域170万亩,是世界顶级牡蛎产区之一。适宜的温度、盐度和肥沃的水质以及丰富的基础饵料,是乳山牡蛎具备了个头大、肉质爽滑、味道鲜美等品质,且每百克蛎肉中所含蛋白质、脂肪、锌、铁、锰、铜等微量元素均尤与同类产品。
养殖户展示鲜肥的牡蛎
乳山牡蛎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由“春播秋收”向“秋播春收”养殖方式转变的艰难探索之后,产业规模逐年做大,从业人群数量逐年增多。已初步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包装辅料、文化旅游七大关键环节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过百亿元;产业上下游有效带动2万余名从业者年均增收近12亿元,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成为山东“一县一业”的样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乳山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外海离岸浮筏吊笼养殖牡蛎的地区,牡蛎的外海离岸养殖,既保障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空间,维持了海洋生态的平衡,又提升了牡蛎品质。
但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出现。为有效解决海岸带养殖“挤脏乱”问题,乳山市规划打造了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规范管理与岸线修复相结合,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的方式,对分散的传统牡蛎养殖作业区集中规范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企业(户)自行分散清洗加工造成的环境问题,推动牡蛎产业规范有序长远发展。
乳山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在海产品领域产出更多“山东好品”,需要进一步提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水平和种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为推进牡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乳山市与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通过培育引进新品种、改善养殖结构等方式,不断优化升级牡蛎品种,重点引进推广了三倍体牡蛎,选育了“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三倍体长牡蛎等新品种,牡蛎良种覆盖率达90%,提高了乳山牡蛎的品质,抢占了高端消费市场。
“三倍体牡蛎可以全年生长,而且个头更大,肉质更肥美,大的能长到成人手掌这么长,基本都是论只卖,一只新品种牡蛎抵得上普通牡蛎一斤的价钱。”乳山润丰牡蛎养殖合作社社长王志刚说。
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
2020年,乳山市还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创建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项目聚焦基因育种、健康养殖、活性物质提取等牡蛎产业增值关键环节,发挥研究院科技研发、众创孵化技术转移培训等综合优势,打造特色化海洋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行业话语权,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将生鲜牡蛎升级为标准化产品,确保乳山牡蛎标准一致、品质如一;为保护乳山牡蛎品牌,制定专项品牌保护方案,规范“乳山牡蛎”商标的授权使用,统一“乳山牡蛎”品牌形象标识,设计一组“乳山牡蛎”图形和语言Logo,作为乳山牡蛎对外宣传、产品包装的统一品牌形象标识,促进“乳山牡蛎”高端品牌形象的塑造,拉升品牌价值,引进国际首创的基于“三方同权”下的三维空间信息合成、液体可变色防伪标识、区块链证据存储于一体的防伪技术,建设了全国首个牡蛎防伪溯源体系,让每一件牡蛎产品带上可溯源查询的唯一身份标签,实现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跟踪,真假可辨识,责任可认定。
目前,“乳山牡蛎”已在全国形成了品牌领先优势,是中国牡蛎产业一张靓丽的名片。2009年“乳山牡蛎”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乳山牡蛎”先后荣获“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东省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山东上榜品牌”“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东地标名片”;乳山市被授予“中国牡蛎之乡”并入选“首批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牡蛎)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