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与利益: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道义与利益: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梅县城东潮塘千年古梅梅花盛开(何方/摄)
道义是道德与正义之谓,归于形而上范畴;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属于形而下。两者看似两条辙上的车,其实不然,它们之间也有紧密的关系。
打个比方,利益是一个无限膨胀的气球,需要有一双手来抑制,否则便会过度膨胀而爆裂。而道义就是一只无形的手(另一只手是法律、规则),能对谋求过度利益的冲动和举动进行规范和约束。进一步说,它是一种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不讲规则,就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强弱是互为转换的。现在的强者、剥夺者,将来就有可能是弱者、被剥夺者。因此,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其根本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都要靠规矩——道义和法规来维系。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道义。违背道义,坑蒙拐骗,即便一时发了大财,也不可能持久,甚至会因违法犯罪而锒铛入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另一方面,道义也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道者终将众叛亲离,独木难支。
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道义与利益的关系通常呈现双面状态,既可能相契合、相统一,也可能相冲突、相背离。假如利益在道义的规范、约束内去谋取,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契合、相统一的;反之,假如利益冲破道义的红线,在其规范、约束之外去谋取而引起质变,那么,它们的关系就是相冲突、相背离的。当此时,顾了利益,就会失去道义:顾了道义,就会损害利益——特指不正当利益。
然而,道义不是法律条款,它对利益的约束是一种柔性的软约束而非刚性的硬约束,不带强制性,不产生惩罚性效果,而要靠主动的感化(即道义的正面教育)和被动的自律(即道义的自我修养)去实现。正因为道义有这种柔性特征,才使得人们在选择它与利益的关系方式的时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道义与利益相契合、相统一的时候,选择就轻而易举,效果奇佳,选择了道义,同时就实现了自身的利益;反之,选择了利益,同时也就承担、维护了道义,鱼与熊掌兼得。
但当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道义与利益相冲突、相背离,也就是说,选择道义就会损害自身利益、至少是眼前利益,选择利益就会违背道义(这种状况最常出现),这就是最考验人格(当然也包括国格)的时候。缺乏道德修为和正义感、目光短浅的人,就会主动去选择眼前利益、不当利益,而心甘情愿地舍弃道义和长远利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认不清道义的真伪,把伪道义当作真道义,把真道义与利益的冲突、背离当作契合和统一,没有认识到他想追求的利益已突破真道义的红线。这是认知水平的问题,不足道也。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窃以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义是第一位的,利益为第二位。当然,讲道义不是不讲利益,而是在维护、承担道义的前提下,即在道义的规范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正道。
本文原文刊于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