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奸臣吴三桂的曲折人生:降清造反的命运之谜揭晓
清朝大奸臣吴三桂的曲折人生:降清造反的命运之谜揭晓
吴三桂,这个在清朝初年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军入关,后又因不满康熙皇帝的撤藩政策而起兵造反。他的曲折人生,既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吴三桂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承载着清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曲折。吴三桂作为三藩之一,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漩涡中崭露头角,然而,他最终的失败却被历史所铭记。吴三桂的一生,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抉择的结果。在造反之初,吴三桂速度地占领了半壁江山,然后他最终还是步入了失败的泥潭,没有走向成功,那原因究竟何在呢?
吴三桂字长伯,出身将门,得崇祯看重负责镇守山海关。崇祯自缢后,吴三桂献关降清,做了清朝的平西王镇守云贵。吴三桂成为三藩之后,最初憧憬着在云南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自于意想不到的地方。
大权在握的吴三桂,生活得十分安逸,成为了云贵的土皇帝。下属这么安逸,身为老板的康熙能高兴吗?更何况这个下属的作用已经被榨干了。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用云贵军事行动,已完满结束为理由,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收回,之后又逐步收缴,吴三桂的各种权利。康熙皇帝宣布撤销封地的政策,成为了他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吴三桂原本安定的生活打破,重新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不满和野心。
面对清政府的各种手段,吴三桂也不是吃素的,他直接借事用兵,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军饷。你不是老板吗?我在为你办事你还不掏钱?
清政府真是掏钱也不是,不掏钱也不对。给钱吧你招兵买马对付我,不给吧道理上又说不过去。这样来回之间,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但这都是小打小闹,双方都知道没到,撕破脸皮的时候,双方也就这样将就着过。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跟康熙说,自己老了要回老家。趁此机会,康熙作出了让他移藩的决定,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康熙也依例照准。别人都做了你能不做吗?吴三桂也只能假惺惺地上书给康熙请求撤藩,但实际上是希望朝廷慰留他,康熙又是否会如吴三桂所愿呢?
这次吴三桂却玩脱了,年轻的康熙根本不和吴三桂这个老头玩推拉这一套。康熙认为吴三桂是撤亦反,不撤亦反,那还不如先下手呢!于是直接批准了撤藩的折子。我就是想跟你客气一下,你却当真了?这可给吴三桂气炸了,直接起兵造反,其他两藩也纷纷响应,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面对康熙皇帝的政策,吴三桂感到愤怒和失望。他原本对清朝的忠诚开始动摇,内心产生了反抗的念头。康熙皇帝的决定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决定发动造反。
然而,吴三桂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个人的野心。时代的环境和他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关键因素。在政治斗争的舞台上,个人的意志和抱负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行动策略。
吴三桂为了名正言顺,还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可笑满清可是你自己放进来的。因为吴三桂盘踞云贵已久,反叛之初连克数地,吴三桂前景一片大好,仅用几个月就拿下了湖南,各地反清势力还成立了反清联军。
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内忧就是无人可用,满蒙八旗就没个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外患则是吴三桂造反,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
陕西的王辅臣反了,青海和新疆的准噶尔拥兵自重,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出兵进攻北京,更别提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的沙俄了。这种情况康熙一个处理不好,位子就得换人坐了。
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直奔北京,反而是暂停了北进,希望能与清政府划江而治。康熙一口回绝并力战到底。此时吴三桂的兵马已是清朝2倍,且南方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样形势大好的情况,吴三桂又为何会输呢?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