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条产业链:白银
每天了解一条产业链:白银
白银是一种兼具优良工业属性的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感光材料和化学化工等领域。本文将从白银的物理化学性质、储量分布、伴生矿特征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白银产业链的相关知识。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而得名,与黄金相对,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贵金属。白银的化学符号为Ag,源自拉丁文Argentum,意为“浅色、明亮”。高纯度白银外观为白色,质软,且有金属光泽,但掺杂杂质后会变硬,颜色可能呈灰、红色。
白银为稀少金属资源,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伴生矿存在。白银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75ppm,其在自然界中呈单质状态的较少,主要以硫化物状态与其他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如铅、锌、铜矿床共生或伴生。2023 年,全球矿产银中,铅锌伴生矿占比达到30.8%,铜伴生矿占比26.7%,黄金伴生矿占比13.7%,而独立银矿比例仅约28.3%左右。
白银物理与化学性质独特,用途广泛。白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可以碾压成只有0.3 微米厚的玻璃箔,且1 克重的银粒能拉成约两公里长的细丝。同时,白银是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金属,其导电率为0.63106/cm,导热系数为4.29W/cmK,为金属品种中最高。白银还具有极高的光反射率(91%),而同为贵金属的铂、钯仅为67%和58%。白银化学性质不活泼,易于保存,其不与氧作用,但对硫有很强的亲和性,长久暴露在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硫化氢化合,表面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由于白银具有良好的电热传导特性、较高的感光性和发光性,白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感光材料和化学化工等领域中,如光伏、汽车和摄影需求。同时,高反射率使得白银色泽明亮,叠加化学稳定性使其易于保存,白银被广泛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银器、餐具、奖章和纪念币等。
白银储量集中度较高,增长弹性主要来源于伴生矿。2023 年全球白银储量合计61 万吨,分国别观察,全球白银储量集中度较高,CR5 达71%。其中,秘鲁(11 万吨,18%)、澳大利亚(9.4 万吨,15%)、俄罗斯(9.2 万吨,15%)、中国(7.2 万吨,12%)和波兰(6.3 万吨,10%)为世界白银储量前五的国家。2019-2022年间,全球白银储量由56 万吨减少至55 万吨,变动幅度仅为-1.8%。2023 年全球白银储量增长至61 万吨,年同比增长11%。这其中主要的增量来源于俄罗斯储量的变化,俄罗斯2023 年白银储量同比增长104%至9.2 万吨,使其升至全球白银储量第三位。
从银矿种类观察,2023 年全球主产白银矿山和项目的白银总储量由于生产的消耗减少了5658吨至10.8万吨(-5%),占全球白银总储量比例由22年的21%降至23年的18%。另一方面,近年来新发现的白银资源多以黄金伴生矿形式存在,铜和铅锌的伴生白银矿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白银储量的增长弹性将从伴生矿开发中释放。
中国银矿资源分布广泛但储量集中,资源禀赋较差以小矿与伴生矿为主。我国约有1500 个银矿,数量众多,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但储量集中度较高。其中,内蒙古白银储量最高,约占我国白银储量的34%,而云南与江西则分别占16%和14%,位列二三位。虽然我国银矿数量众多,但整体资源禀赋较差,矿小、品位较低,且主要以伴生矿为主。我国小型银矿(储量在200 吨以下)数量占比高达83.5%,中型银矿(储量在200-1000 吨)数量占比为13%,而大型银矿(储量在1000 吨以上)数量占比则只有3.5%,且其中品位大于50g/t 的银矿只占四分之一。我国独立银矿资源极少,约有三分之二白银储量为铅锌矿伴生,其次则是铜矿与多金属矿伴生。
2023 年全球白银金属储量分布图(万吨)
2019-2023 年全球白银储量前五国家储量变化(万吨)
2023 年主产白银矿山银矿储量接替率
中国银矿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