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 | 张家港市金港街道实践
村庄规划 | 张家港市金港街道实践
张家港市金港街道的村庄规划实践,通过深度调研、区域统筹和多方共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项目背景
清华同衡长三角分院于2023年11月10日中标本项目,经过20余次汇报交流和多次村民大会,于2024年10月完成专家论证。该项目在苏州全市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好差评”评估中排名第一,并获得上级部门成果批复。
项目位于张家港保税区城区西南,是张家港市四大乡村振兴片区之一的“江海第一湾”起点,也是张-澄一体化核心板块香山板块内的产城融合区。规划范围包括金港街道东山村、占文村、港西村和柏林村4个行政村村域内城镇开发边界外的空间,总面积约470.2558公顷,含占文村的搬迁撤并类村庄河南巷和柏林村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孙姚庄两个自然村。
规划构思
深度调研,启发诉求
项目初期,街道及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项目组通过政策释义、规划作用讲解、问卷调研(129份有效问卷)和入户访谈等形式,最终获得街道和村民的真实诉求。
眼放区域,村域统筹
现状规划范围内,城乡已然高度融合,乡村发展不能局限在规划范围内,需在更大范围内谋篇布局。项目组应金港街道有关部门要求,同步编制《占文村、港西村、柏林村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规划》,从全村域层面明确发展目标、用地布局和统筹规划建设项目。
村民共识
经过一年多的驻地陪伴,结合本底条件和村民诉求,政府、村民和市场最终达成共识,明确“牢筑底线”、“共营香山”、“融合城乡”、“跨界振兴”等四项约定,并由项目组写入编制成果,按照法定成果进行呈现。
牢筑底线
以占文村农暴馆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用地横跨了开发边界内外,且有部分用地不在可建设用地范围内,导致该项目悬而未决多年。本次规划,结合国空总规划定的三线,落实耕地保护目标、村庄建设边界、生态管控区(香山风景区)、高压电力廊道、公路和铁路廊道等,明确红线范围及管控范围,并提出具体的管控措施。
共营香山
基地内的香山是张家港市长江沿线生态修复的典范。在2014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注册了“江南香山”、“香山湖”等特色商标品牌。本次规划提出在此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大香山文化IP,从农文旅融合角度大力发展香山文化经济。一是整合四村农副产品为“香山四味”;二是整体融入张-澄一体化旅游路线,打造一日追忆香山路线。
融合城乡
强化城乡互动,推动公服设施共建共享,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在保留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通过复合共享的设施方式,打造邻近可达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跨界振兴
立足张-澄区域,提升公路、城市道路和乡村路互联互通水平;跨界串联定山-香山-双山岛山林走廊,共建香山生态片区,开展森林保护保育与质量提升行动,加强重要森林资源的生态保障;探索“林长制”建设;全面保护森林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在村庄全域层面谋划乡村振兴项目。
规划实施
为便于各行政村建设管理,项目组分村编制三图两表和管控图则;协作柏林村开展数字化乡村建设工作,目前已建立“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数字化乡村不仅可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也能更好地推进“一张图”式乡村数字化基层治理模式;此外,为指导东山村开展美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组谋划东山村六项近期建设项目,具体包括农村水环境治理、公服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公共空间治理和村庄绿化美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