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反农奴制:“从远处更有力地向它进攻”
《猎人笔记》反农奴制:“从远处更有力地向它进攻”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猎人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俄国乡村社会的风貌。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俄罗斯自然风光的纯朴之美,更深刻揭露了农奴制下社会的不合理与不公。
1847年,屠格涅夫将一篇题为《霍尔与卡里内奇》的特写寄给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编辑部在决定刊发这部作品时加了一个副标题:《摘自猎人笔记》。这些“笔记”引起巨大轰动,屠格涅夫由此成为当时俄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猎人笔记》在杂志上连载了20余篇,1852年出版了单行本。到1880年再版时,屠格涅夫又加了三篇,它的最终版本包含25篇作品。这些作品以一位在俄罗斯大地上行走的“猎人”的视角,打量俄国社会和俄罗斯人的生活,尤其是乡村普通人的生活,既歌颂了俄罗斯人和俄罗斯自然的纯朴和美,也揭露了社会中种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猎人笔记》之所以引起轰动,之所以成为19世纪的俄国文学名著,就是因为它的现实批判性,更具体地说,就因为它是俄国文学史中最早的一部反农奴制作品。
在屠格涅夫写作《猎人笔记》的19世纪40—50年代,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农奴制作为一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体制,越来越成为人们所普遍敌视和谴责的对象,它也被视为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屠格涅夫的这些笔记大多写于国外,在将故乡与侨居地做比较时,屠格涅夫在对祖国怀有深深眷恋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觉到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不合理和不道德,他甚至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当初之所以出国,就是因为“不能同我憎恨的对象并存,呼吸同一种空气……我必须离开我的敌人,以便从我所处的远方更有力地向它进攻”,“假若我留在俄国,我就肯定写不出《猎人笔记》”。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对俄国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也很有“策略”,他通过对美的歌颂来抨击丑,通过对俄国农民崇高品质的揭示来反衬他们的压迫者之卑下。《猎人笔记》结构随意,并无叙事主干,各篇散文或是写景,比如《森林和草原》;或者写人,比如《霍尔和卡里内奇》;或为主人公与叙事者的交谈,如《希格罗夫县的哈姆雷特》;或为无意听来的谈话,如《幽会》和《白净草原》。然而,《猎人笔记》却有着一个贯穿的主题,这便是俄罗斯大地的优美以及与这大地同样优美的俄罗斯农民。作者对这些农民的描写显然带有更大同情,胜过他对上层阶级的态度。他笔下的地主要么粗俗残忍,要么事事无能,而他笔下的农民则大多富有深刻的人道精神和诗意的禀赋。这些富有力量和才华、自尊和智慧的人,却被那些凶恶卑鄙的人所压迫、所统治,生活在一个没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里。在俄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压迫者的道德水准普遍地要高于压迫者,是坏人在统治好人,所以这个社会制度是有问题的,俄国美好的大自然和富有天赋、肩负使命感的俄罗斯人似乎都白费了。这样的揭露和抨击,看似是间接的、暗度陈仓的,其实其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正是以这种心平气静、悄无声息的方式,屠格涅夫向俄国农奴制发出了最为强烈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