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一/中华文明的孕育
寻根溯源一/中华文明的孕育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特别展览“中华文明溯源”展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囊括约一百一十件新石器时代至夏代、跨越五千年的珍贵文物。本文通过回顾展出的珍贵文物,从“孕育(文明初成)”、“绽放(古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王朝时代的开始)”三个阶段,一探这些文物所展示的以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展开这幅关于中华文明精神生活、劳动分工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图:中华文明的孕育
首期“寻根溯源”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总结出的“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出发,跟随“中华文明溯源”展览策展人黄炜均的重点文物介绍,以国家一级文物“(玉)龙”等为代表,探究中华文明早期的精神生活,寻找其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线索。
“(玉)龙”
红山文化中晚期
“(玉)龙”身躯修长,有长吻、长鬣,被视为中国龙形象的滥觞。黄炜均表示,在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石墓,考古出土了大量玉器,相信墓葬的主人身份尊贵。其中收藏自故宫博物院的“(玉)龙”说明中国龙的形象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就已经初具雏形。考虑到玉的质地需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打磨,“(玉)龙”的诞生展现了红山文化的社会可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玉器制作的工匠。
“猪龙”
红山文化中晚期
另一件以中国龙为题材的红山玉器为“猪龙”。这件文物为中国龙崇拜文化的最早实物之一。此玉龙身体蜷曲,因其吻部前凸,形似猪鼻,故被命名为“猪龙”。也有学者因其竖起的双耳似熊耳,而称之为“熊龙”。猪龙上方有穿孔,表明其原本可能作佩饰使用。属于红山文化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多件玉猪龙,多以当地所产岫岩玉制成,无论是造型还是细节处理均十分相似,可见此类玉器应有某种特定涵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红山文化的玉器,虽然比起其后关于龙的出土文物显得较为原始、简洁;但与其同属新石器时代没有表面装饰的玉器相比,红山玉器经过雕刻及装饰,显得更为精美。安阳殷墟的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形状相似的环形玉龙,从侧面说明龙这一形象可能在中华大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上,存在精神上的传承,甚至存在文化之间的交流。
除了以龙为题材的文物,展出的红山玉器“双兽(鸮)佩”、“勾云形玉牌饰”展现出飞鸟的形象,也许与红山先民的天地崇拜观念有关。
文明初成
代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的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起始于距今5000至6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和辽宁一带,曾出土大量玉器,其中龙形玉器最具代表性。传统意义上的红山文化是后冈一期文化居民向北扩张,将土著赵宝沟文化居民驱赶到了西拉木伦河以北,二者相互吸收对方元素而形成的考古学文化。据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的说法,红山文化后期出现的“坛、庙、塚”等是中华礼制的象征,说明红山文化已经跨入国家形态演进的第一阶段“古国”。
除了与红山先民密切相关的“(玉)龙”,属于凌家滩文化的“(石)钺”与属于仰韶文化的“花叶纹圜底罐”在展示了古人精神生活之余,也讲述了关于古代礼仪文化与工匠生活的故事。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在孕育了浓厚的玉器文化、製陶工艺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礼制的雏形。
“勾云形玉牌饰”
红山文化中晚期
“勾云形玉牌饰”为目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中最大的一件。其正面中部镂空,图案酷似双眼和弯眉,双眉之间也有穿孔,表示此处原来可能有绳穿过,以便佩戴。底边则有五组粗齿状凸起。类似地,有学者认为这件牌饰的造型可能来自红山文化鸟崇拜中的鸱鸮(即猫头鹰)形象,或是源于兽面。关于其功能,学者推测它可能是模仿飞鸟或神兽,让人与上天沟通的器物,也可能是体现墓主人特殊身份的饰品。
“双兽(鸮)佩”
红山文化中晚期
“双兽(鸮)佩”出土时横置于墓主人腹部,其正面上下对称雕刻一对圆眼尖喙兽首,有学者认为表现的是鸮(即猫头鹰)的形象。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不仅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鹰、鸮等形态的玉鸟,女神庙内也出土了泥塑的翅、爪等鸟身残件,反映出红山先民对鸟的崇拜。
“(石)钺”
凌家滩文化
处于长江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其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出土的“(石)钺”由斧转化而来,从生产工具变为一种兵器。但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表现威仪与权力之用。
此石钺形制与贵重的玉钺相似,三边磨薄呈刃状,刃口没有发现使用痕迹,表明其并非实用器,而是墓主人军事和祭祀权力的象征。黄炜均表示,包括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焦家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石峁遗址等,都有类似的钺出土的例子。
“花叶纹圜底罐”
仰韶文化中晚期
与红山文化所在时代相近的仰韶文化则孕育了丰富的彩陶文化。其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地域非常广阔,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仰韶文化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展出的“花叶纹圜底罐”制作精美,证明中华文明在史前就已经诞生精湛的製陶工艺。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开端以及衡量物质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甘肃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的彩陶器,为黄河流域迄今所见最早的例子。大量实用而美观的彩陶证明了仰韶文化的繁荣。人们从矿石中提取颜料,在陶坯上绘画动植物和几何纹,刻画抽象符号,再以摄氏900至1000度的温度烧成陶器。说明当时已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群体。
综合来看,“中华文明溯源”展览展出的玉器文物大多以“飞龙”、“鸟兽”为主题,同时与中华文明早期的礼仪活动息息相关。除了在玉器中体现出红山先民对“鸟”图腾的崇拜,也在彩陶与礼器中看出贵族礼仪,展现了史前工匠的精湛技艺。这些重见天日的玉器,大概也在五千多年前,寄托了创造出它们的红山先民对触不可及的蓝天的美好想像。在文明形成的层面上,“崇龙尚玉”、“敬天崇祖”等,或源于红山文化,使之成为中华礼制的重要源头。而彩陶与用于礼仪的钺,则体现了史前先民虽然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但也逐步开始交流,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本文原文来自大公报